(1)什么是经济学
先说个笑话:
问:数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数学难以理解,经济学则莫名其妙。
提起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教人投资理财?
怎么买卖股票,投机钻营?
教人怎么赚钱发财?
搞贸易、做生意?
还是,那些说得头头是道,却让人一知半解的财经节目?
经济“砖家”们惊世骇俗的“高见”?
研究怎么发展经济的?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汇率?
……
以上你想到的,包括你没想到的,都可能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它比你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这个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看到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学科。
——好吧,这句话跟“我母亲就是我妈”差不多,说了等于没说。
那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这个词吧。
“经济”这个词在古代的意思不是指经济,它是“经世济民”、或者“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等词的任意组合的简化,跟“治国平天下”差不多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例如在《晋书·殷浩传》里有“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一句。又有唐朝的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还有宋朝梅尧臣的《汴渠》:“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又引申为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例如清朝的《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里有:“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又例如同是清朝的沈涛的《交翠轩笔记》第一卷里有:“﹝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还有“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一对名联,夸诸葛亮先生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的。
那后来,“经济”怎样变成现在的意思呢?原来当年小日本搞明治维新,刻苦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就把经济的英文单词“economy”翻译成“经济”了。在清末的时候,咱又搞洋务运动,派些留学生到小日本那里学习,就把“经济”这个词带了回来。
——顺便提一下,“哲学”这个词也是小日本首先翻译使用的,咱古代管哲学不叫“哲学”,叫“慧学”。
“economy”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的“oikonomos”,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思是家庭管理,看表面意思像是大妈如何用好家庭收入,让一家人吃好穿好,过上好日子,当时他的意思是奴隶主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家奴隶的生产活动。
——想不到吧?一个是天下社稷,一个是鸡毛蒜皮。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西方人嘛,总是先从个人、自己说起,最后才不得不牵涉到整个社会或者国家;东方传统嘛,一定是先有国,后有家,最后才是自己。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种思维差别的。
如果大家上思想政治课还记得的话,“经济”的标准的教科书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又或者是这样的: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又是活动,又是关系什么的,说得挺玄乎,这里我们理解为经济是指一个社会为了维持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活动好了。
“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上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经济学”的定义。这里说说“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来历。
最早的时候,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他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意思是我现在讨论的“经济学”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学,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学啦,必须得跟“政治”挂钩,于是就创造了“政治经济学”这个词。后来,卢梭在编辑《百科全书》的时候,撰写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条目,正式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区分开来。当然啦,家庭经济学后来也不叫“家庭经济学”,你可以认为它已经融入了现在的微观经济学里面。
又到了后来,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他认为“经济学”比“政治经济学”来得更简单、更准确,没必要加上“政治”这个词。然后,在1890年,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书名上宣告改用“经济学”这个词作为这个学科的名称——在他之前,很多经济学家一直使用类似“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名称命名他们类似的著作。逐渐地,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就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现在,在我国,我们仍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以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大家知道,咱们国家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为简便,以下称“老马”)搞经济学研究的时候,经济学还叫“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老马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879年才开始说要改名字,这里拿个时间点做一下对比。)然后,因为我们信奉老马那一套,就把“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沿用了下来。
有趣的是,你偶尔会看到,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程会把西方经济学自老马之后的那部分叫做“庸俗经济学”。估计是老马指责当时的主流经济学(边际学派)竭力为资本家辩护,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不科学,庸俗。懒得叫你什么学派了,就叫“庸俗经济学”吧!——老马是学霸啊,有木有?
现在我们很多经济学家都不好意思这么喊人家了,所以“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老马的经济学,还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其他的叫做“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详细一点的发展历史,咱后面再说。
好了,回到正题,之前说到,咱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准确,放在哪里、什么时候都合适,是吧?
那么,人家西方是怎么定义经济学的呢?
以西方的经典教材、20世纪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老师(为简便,以下称“老萨”)的《经济学》为例,他把经济学定义为:
“研究一个社会怎样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简单说,就是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生产尽量多的产品。
这个定义跟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不一样哦,它的着眼点完全在效率方面。那它对吗?这个要看情况,虽然它偏向了效率方面,没有真正揭示经济学的本质和一般意义,但它提示了我们:无论是谁、任何时候,即使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都应该将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源有效地利用,尽量多生产一些产品,毕竟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消费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这是它的偏颇,也是它的优点,它指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怎样才能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正如老萨所说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拥有了想要拥有的一切,那么我们就没有了产品够不够花、政府应该收多少税,收入分配公不公平、污染严不严重这些问题了,也没有阶级利益冲突,也没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了。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个定义好像不对了,因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没有效率的情况,这个部分我们也要去研究啊!所以啊,张维迎先生就在他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里说到,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当然,这里的行为应该指人的经济行为,以区别于心理学等学科。古时候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老师在他那边《经济学原理》里也说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常见的经济学定义还有一种说法,例如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教材说道,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个体和单位怎样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决定了资源如何被利用的。其实嘛,跟老萨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对掌握资源的人们来说,选择好了、选择对了才能有效率地使用资源进行生产啊!
如果你还不明白,后面我们会慢慢说明白的。
而我自己认为呢,经济学就是教人怎样更好地追求幸福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哲学。下面请允许我引用老萨在《经济学》的一段内容结束本节:
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可口的食物、温暖的房子、24小时的热水、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可以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较高的收入,……可以让政府开办更多的学校,让年轻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掌握技能;还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农业技术、有效疫苗等等;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诗歌、音乐等艺术事业,有更多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或者自己亲自演奏。
——多么美好的图景啊!这不是这几十年来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情吗?
我眼中的经济学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