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刻意将城镇化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
陈柳钦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广阔的农田化为鳞次栉比的楼盘,全国各地一座座新兴城市不断崛起……作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镇化步伐。历史惯性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看到,各地城镇化仍然难抑制大跃进的冲动,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变革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很多地方借着城镇化的名义“圈地造城”,急于求成地改变城市面貌,结果演变成单纯的争项目、上工程,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大举涌入中小城市占地,地方债务风险和中小城市房地产泡沫问题令人担忧。“冒进式”城镇化后患无穷啊!
一般来说,人们用“城镇化率”来反映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这一指标指的是一个地区常住的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但是,过去我国城镇化心情过急,发展目标设置超过正常合理速度,对城市定位太全,且管理方式瞬息万变,因此造成了空城、鬼城等现象。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4年的城镇化率为54.77% 如果2020年城镇化率目标要达到60%,未来每年城镇化率应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实现这样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尽管有专家学者认为要完成“十三五”城镇化指标并没有那么难,目前应考虑的主要不是调低指标。但是,由于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融和演进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和空间扩大的过程,因此,在科学预测城市化率的基础上,未雨绸缪地布局未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尽可能地满足未来城市增长的需求,这才是理性的和负责任的。我们不放弃城镇化率指标,并不意味着可以不严格质量指标,不是鼓励各地竞争名义的城镇化率,更不能由GDP崇拜转为城镇化率崇拜。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型城镇化问题仍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涉及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十三五”城镇化指标将备受关注。城镇化仍是“十三五”发展的重点,但在新经济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不再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不再简单地将城镇化看作经济发展手段,城镇化率不再是拉动GDP的硬指标,而是真正从造房建城转向以人为核心。这意味着,“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将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现代化的城镇,不应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而成的“水泥森林”,而应是人与城镇、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化”。谁是城镇的主体?毫无疑问,是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镇,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城镇需要让人幸福!城镇是人性的产物,所以城镇化进程应坚持“以人为本”。基于对过去30多年城镇化快速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我们万万不能要“病态”的城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针对传统城镇化中存在的“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空间失衡、生态恶化、文化流失、粗放低效、“城市病”蔓延等弊端和问题,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其中不仅包含了对传统城镇化的反思,也蕴含了对城镇化发展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是转变现行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以人为本、质量为重的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是“质量型”的城市化,是追求创新驱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
城镇化的本质是现代化,核心是各方利益统筹,关键是政府与市场边界,归根结底是经济社会的重构,跨越“重物轻人”的城镇化模式。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硬任务。因此,我们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城镇化的路还很长,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之。加快推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必须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分工,政府重点要抓好城市布局长远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的实施,科学优化全国城镇化布局,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探索“多规合一”,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注重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建立宜居、人性化的城镇,更要加注重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使其有充分选择的空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协调人、财、物等各类要素资源按照福利最大化原则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引导制造业、服务业围绕城市平台合理布局。要从城镇化的规模型扩张转向人口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并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破题人口城镇化,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城镇化过程中的民主化进程。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当中,鼓励各个城市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创建山水相依、人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真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