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心态需要的不仅是励志和鸡汤(11月20日)


平和心态需要的不仅是励志和鸡汤(11月20日)
 
关键词:励志  心态  鸡汤
 
有一个被传播甚广的励志故事称为心灵鸡汤的经典段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真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你在做什么”。
第一位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这些石头又特别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第三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如经典的儒家思想追求和谐统一一样,从事励志与成功学的人的分析与解读之中,观点惊人相似。
他们在第三种工人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给予了一边倒的溢美之词,他们因为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荣誉。同时又具有成大器的战略眼光,因而是值得推广与效仿的典范。
他们认为第二种工人是没有责任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报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肯定不是企业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赖的员工。对第一种工人,他们认为是完全无可救药的人。并“诅咒”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是生活的弃儿
 
中国人素来以勤俭辛劳、积极进取著称,因而相对而言,入世的儒家因为讲究“兼济天下”而得到传送,道家学派的“独善其身”就逐渐成为非主流。
南朝梁武帝萧衍请学者陶弘景出山做官,他绘了一幅《二牛图》作答:一牛以金绳牵着,一牛悠闲地在小塘休息。梁武帝知其无意仕途,也就不勉强他,但朝廷每有重大事情,总去其隐居处茅山征询意见;陶弘景因此得了“山中宰相”的美称。但这样的赞许或许也只有在道家学派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更有可能出现。
 
当今的时代,每个人都承受巨大压力,时时处处打造自己的专业形象、进行市场拓展、与资本对接、讨好渠道与终端,还需要处理好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注重流程再造与客户体验。
从事商业的人,将旅游称为考察;从事研究的人,将旅游称为调研;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将旅游称为采风,要说也没什么不对的,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专业的角色让自己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平凡的事情。关键是你在特定状态之中是什么样的心态。
有人把聊天称为开会,有人把聊天称为调查取证与专题研讨,有人把聊天当成寻找灵感;有人把休闲当成工作,有些人恰恰相反,激发出工作中的乐趣,并乐此不疲。
有的人在休闲之中感受到疲劳,有的人即使再忙碌都感觉不到疲惫;有的人到处享受鲜花与喝彩,却依然感觉形单影只;有些人长时间沉浸在单调与乏味中,却乐在其中。
有的人富甲一方,却依然生活在深切的忧虑与惴惴不安之中;有些人一贫如洗,却感觉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和希望。积极进取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也是贪得无厌的代名词。清心寡欲则是相对立的,虽然与世无争会让自己少树敌,却是必须承受没出息与缺乏志向的骂名。
 
人确实是需要守份的,能坚持到底的,即使是错误也是难得。你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是专注于规范,还是专注于放松,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我们不能永远只看个人所处的状态,也需要注重个人在相应状态中的心态,在相应状态中的切身感受。
虽然每个人都需要具有积极进取之心,但毕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称为优秀的人,即使优秀的人,也未必会取得预期的成功,未必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是值得敬仰的人。学会尊重普通人的选择,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并让他们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这比单纯的喊口号式的励志,以及传道士式的心灵鸡汤显得重要得多。
 
贾春宝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电话:18501192262,(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