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产业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战略支撑点


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产业是中国实现经济赶超的战略支撑点
 
“当一个行业有着普遍的规模经济,以至于一个厂商生产的最有效规模占了该行业需求的大部分时,完全竞争就难以存在了。竞争的不完全性产生于成本的递减,而又由对竞争的限制所加剧。”[1]
笔者认为,从行业分布来看,有些行业并不适于自由竞争,比如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并不总表现在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占领新兴产业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才有战略意义。通过进入新兴产业的竞争,可推动技术的进步。理论上而言,进入新兴产业的厂商通过发展先进技术,一方面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当新厂商创造出新的有差别产品时,垄断利润会由于竞争而消失如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垄断的关键在于创新,通过创新在行业内部生产出有差别的产品,通过创新进军新兴行业。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面对国际上形成的诸多垄断竞争压力,唯有通过创新的手段,才能在传统领域打破国外垄断,才能通过进军新兴行业的方式,抢占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教育和科技投入,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方式,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创新利润作为创新者或企业家的暂时的超额利润。当每一次成功的创新出现时,一个暂时的垄断团伙得以形成。在一个短时期里,创新利润可以被争取到。这些利润收入是暂时性的,并且很快就会被对手们和仿效者们的竞争所消除。然而,当一个创新利润的来源消失时,另外一个又会出现。因此,创新利润会继续存在。”[3]
萨缪尔森关于创新利润对于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助推器。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在经济发展中,要积极采取创新的技术、工艺来生产新产品,采用创新的营销模式来开拓市场,采用创新的思维来发展新兴产业。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不同环境,当前更应该以创新的思维,来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增长路径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增长路径:1.走向灾难的增长。人口的迅速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曲线RR下降和日益恶化的污染。人均粮食急剧下降和工业产量减少。2.通过立即中止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而避免了灾难。经济转移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不会消耗资源的劳务,如果要使穷困的几十亿人分享在稳定的世界学总量下的同等的生活水平,美国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半再减半。”[4]
萨缪尔森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同增长路径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借鉴意义。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偏少的现实国情,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通过发展资源消耗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可再生劳动力消耗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以增强人类精神文明为着力点的精神产业,可以克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使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一致。
2.发展的四要素
“发展的四要素:1.人力资源;2.自然资源;3.资本形成;4.技术。发展中国家运用技术路径:1.模仿技术;2.创业精神和创新。不发达国家采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先进技术是适应先进国家的特殊条件如高工资,资本相对于劳动比较充裕、大量熟练的技术人员等,而被发展出来。这些条件在比较贫穷的国家并不普遍存在。培养创业精神是政府的关键职能。”[5]
以上关于发展四要素的论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借鉴意义。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跨越式赶超,关键是要加强对于市场体系中最先进生产要素的培育,通过不断地创新,推动科学技术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不是重复发达国家前期走过的老路。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841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89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110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36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37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