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股改以后,中国股市万点论就一直存在,面对股改以后波澜壮阔的牛市,分析师们精神抖擞,喊出了首次万点论,虽然股指戛然而止与6124点,但万点论已经成为分析师心中奋斗的目标,去年下半年以来,万点论再次沉渣泛起,多位分析师名人大佬喊出万点论,刘姝威教授就撰写了《股指万点不是梦》的系列文章,笔者作为市场一位普普通通的小散,一直与万点论不依不饶的争论,也不知道写过多少篇的短文,驳斥这种毫无理性的预判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中信证券三季报的情况。中信三季报收入17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8%。从具体的结构看,经纪收入贡献了55亿,占比达到32%。投行业务贡献17亿,占比10%,资管业务贡献28亿,占比16%。最后,自营业务贡献59亿,占比达到34%。
两者之间有明显不同,高盛业务更加宽泛和健康,而中信证券更依赖与经纪收入,更依赖于看天吃饭,这就导致中信证券业绩波动更大,估值应该更低,12月7日中信证券预告业绩环比下滑54%,从市场地位来说,高盛在投行方面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定价权,在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货币市场方面龙头地位难以撼动,中信证券在这方面是难忘高盛项背的,而中信证券在国际化方面由于高管的法律问题受到巨大打击,收购国外投行业务方面遭遇巨大打击,在风控方面中信证券与高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在一场中国股市危机之中,核心高管基本沦落成为阶下囚。因此中信证券与高盛相比,不知道要差多少。中信证券要赶超高盛,尚需多多努力。
裘董事长认为今年券商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接近翻倍,远超美国的券商,而动态估值也就是10倍左右,是啊!上半年券商得益于两融和佣金收益暴涨,券商业绩突飞猛进,但这个业绩取得与经营冒进违规操作有极大关系,也让中国资本市场蒙受巨大灾难,三季报业绩已经黯淡无光,环比下跌50%不算多。现在成交还不及上半年单边沪市多,资管收益恐怕要出现亏损,两融收益下跌一半不奇怪,16年券商业绩还能高成长吗?针对券商,我们既要看到机遇,更要看到不足,疯牛已经不再,高成长也就难现。这就是券商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人比喻券商业再次进入寒冬,虽然有点过分,但与上半年相比不无道理。
裘董事长认为 更离谱的是银行股的估值普遍在7倍左右,银行股估值笔者也认为偏低,是被市场忽略的一个品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银行本身问题很多,金融脱媒下,降息周期下净息差减少,经济下滑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升高,农行不良贷首先突破2%警戒线,后续银行亟待补充核心资本,有国外机构预测五大行需要补充2000-3000亿美元核心资本。因此银行股估值有提升空间,涨30%很正常,但要说涨很多,恐怕基本面不支持。
裘董事长认为如果市场对大蓝筹股给予合理的市场定价,如果银行股和券商股的估值能适当提升,那么大盘上万点就是必然。现在指数是3500左右,过万点就是要涨三倍,如果股票齐涨齐跌的话,也就是所有股票涨三倍。那可不是银行股和券商股估值适当提升的问题,而是超级大牛市的问题,也就意味着银行市盈率达到20倍,市净率是3倍,券商市盈率达到30多倍,市净率5倍。这样的估值已经是远远高于世界估值水平了,会不会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呢。这样的定价是不是合理的市场定价呢?裘董事长认为要与高盛看齐,那么估值是不是也应该与美国市场看齐呢?券商市盈率维持在12倍上下市净率维持在1倍以下。
裘董事长认为截至2014年底,美国证券总市值与GDP的比值为150%,而中国同期仅仅为58%。这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巨大的资产证券化空间和蓝筹股估值提升空间。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按照裘董事长观点应该是市值有巨大增值空间,也就是扩容有巨大空间,但是市值有巨大增加空间,并不意味着估值有巨大提升空间,这是两码事,因此巨大资产证券化空间与蓝筹股提升空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根本不能相互混淆,资产证券化是指新股发行增发股份等当然也包含估值提升,而不能全部等同于估值提升,股改以后次贷危机以后中国股市迎来了一波大发展,市值增加了好几倍,资产证券化空间大增,但大蓝筹估值却是越来越低,中石油从48元跌到如今不到10元,银行股亦是如此,到了如今只有7倍市盈率。
其中原因何在,就在于新增市值与新增资金矛盾,导致市场只能以老股被动下跌承接扩容。因此资产证券化提高的同时要新增资金进场才能防止估值下降。资产证券化提升与估值走势往往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因此裘董事长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值得探讨的。
现在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寻底之中,1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银行资产质量继续受压,地产去库存化依然紧迫。煤炭钢铁有色光伏风能甚至新技术的锂电池LED等都可能出现严重过剩产能,在这个时候畅谈股指万点论是不切实际的,有空谈主义的况味。中国股市刚刚经历过一轮暴风雨般的暴跌洗礼,股指不要说超过上一轮高点就是超出4500点也非易事,因此笔者曾经撰文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并不适宜发动一轮大牛市。
裘董事长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确实还有诸多不足,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由于目前核准制造成的上市资源稀缺性和退市制度的缺失,导致市场出现所谓的“壳资源”,这是市场上绩差股被爆炒的根本原因,实际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误解,核准制下就不能有良好的退市制度,非也,关键是投资者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退市制度遭遇市场投资者竭力反对,所以证监会为了维稳,尽量不使用退市制度而已,监管与核准制注册制无关。只与股市定位和监管理念有关。别总把任何事情都往核准制方面扣帽子,好像只有注册制才是拯救中国的良方。
现在市场都在盛传注册制要提前的消息,在这个重要时间点,笔者认为不是畅谈股指会在不知道未来几年到万点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让市场如何消化注册制利空的问题,在中国股市依然有650余家公司等着上市,据说中国还有数千万家公司,其中有10%符合上市条件,就是说有数百万家公司可以上市融资,一旦放开上市资格和节奏,而证券法又没有得到有效修改,上市以后责权利依然严重不对等,大家全部强挤独木桥来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如何承载。即使加以控制,按照投行预测每年4000亿元新股融资10000亿元再融资,中国资本市场也是无法承载,18号文以后产业资本减持问题也日益迫近,近段时间走势已经充分反映了市场担忧心态,因此股指不是涨到万点的问题,而是在那儿得到支撑的问题。股指能够在3000-4500做一个大箱体走势都非常不容易,更别说超级大牛市过万点之类的豪言壮语。
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现在不需要空谈指数问题,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完善制度,既让公司在市场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化融资,也不能以股指暴跌的方式来完成竭泽而渔的融资,让投资者切身利益受到伤害。
笔者不希望股指来到万点,因为那就是一个巨大泡沫,但也不希望在融资重压下,股指出现巨大调整,让投资者财富化为乌有。寻找一个投融资平衡点,让双方都可以接受,是管理层应该做的,也是科学发展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