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亿新增贷款都去哪儿了?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11万亿新增贷款都去哪儿了? - 不执着 - 不执着财经博客

 

根据央行最新的统计数据,2015年前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达11.12万亿,相比2014年全年增加13.71%。这不仅刷新历史纪录,也与信贷超常规投放的2009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银行贷款也多增一万多亿。同时,今年新增贷款占GDP的比重处于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

其实,我国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是一波三折,2009年“四万亿”刺激政策推出以后,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相比2008年几乎增加了一倍达9.58万亿。此后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回落后再上升,至2014年达到9.78万亿。

而现如今,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正不断增加,中小微、扶贫等领域嗷嗷待哺,而人民币贷款规模却创出历史新高,如此新增贷款增速和经济增速相背离的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业内专家也表示,历史的经验已经多次证明,凡是银行贷款投放过猛,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不良贷款增加的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当下所面临困局:一方面新增贷款主要流向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对GDP拉动的效果欠佳,反而增加金融风险。另一方面,生产制造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在上升,银行在放贷上较为谨慎。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只是将贷款用于资金的短期周期,并非是用于长期项目投资。

以上的概述,就很好解释新增贷款增速和经济增速背离的原因了,就是新增贷款的结构出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结构性改革。现在很多人在问,那么今年这11万亿贷款被银行放出去,既然没救得了实体经济,那又去哪儿了呢?为啥会认为是埋下了金融危机的隐患呢?

其一,新增贷款流向了产能过剩领域。贷款流向这些领域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型国企央企“借新还旧”。这不仅使我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去能化”之路更加艰难,而且这些新增贷款流向了效率低下、技术落后、盈利能力差的僵尸企业,挤占了宝贵的信贷资源。所以,天量信贷放出,不仅没有帮助到中国经济,而且会直接冲击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

其二,房地产行业也是新增贷款投向的一大领域。央行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房地产行业贷款同比多增7016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 28.4%,比去年同期占比水平高0.9个百分点。在商业银行看来,房贷安全系数较高,且全国房价还是比较平稳,居民部门的中长期贷款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而笔者认为, 2015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有所回稳,但这样的政策性利好能否明年持续还有待商榷。信贷资源过度的流向房地产领域并非好事:一方面,中国楼市主要是投机性市场,否则深圳房价不会一年涨40%以上,而投机性市场主要是买涨不买跌,一旦房价下跌,投资客断供的风险会上升。

另一方面,通过高杠杆的模式吸引更多人背负巨债购房,这就会对中国经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购房者必须保持就业的长期稳定性,否则失业率的上升,也会影响到银行房贷质量的安全性。

其三,银行贷款流向证金、中金等国家队,而国家队通过贷款来出手救股市。证金公司放款等因素是新增贷款规模再创新高的原因。从月度数据来看,今年除4月、10月、11月外,其余各月新增贷款量都高于2014年。其中,2月、7月新增贷款明显放量,2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3752亿,7月相比去年同期增加10948亿。7月大幅放量,市场解读原因为当月股市震荡,商业银行向证金公司提供流动性支持。

笔者认为,救市不如治市。A股市场的剧烈震荡,是前期监管层默许资金加杠杆催生的疯牛行情所致。国家队匆忙救市,只能短期内扭转A股下跌的进程,并不能改变A股未来调速总趋势。相反,国家队若市失败,造成银行贷款损失,那这个责任由谁来负责呢?更何况,股市是虚拟经济领域,拿宝贵的信贷资金去救股市,那实体经济不缺血才怪呢。

其四,基础设施还是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一般而言四大行新增贷款规模占银行业35%-40%。工商银行的经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该行轨道交通、港口、公路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与电子信息、文化等新兴行业贷款增加2550亿元,占公司贷款增量的84%

笔者认为,过去靠投资(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而指望民间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时代也远未到来,这也暗示了中国经济离完成“调结构,促转型”还有相当距离。

其五,今年前11月新增票据融资增长近一倍,也助涨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规模。其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找不到足够安全的一般性贷款项目,把贷款额度用于票据贴现,从而达到冲贷款规模的目的。显然,这部分贷款根本没有投放出去,还是在金融领域空转,这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几乎为零。

11万亿贷款去哪儿了?除了留在金融领域空转外,不是交给证金等国家队去救股市,就是通过个人贷款的方式去救楼市,当然也让盈利能力弱的国企“借旧还新”了,这么做暂时稳住了金融风险的暴发。但老问题没解决,新的风险又在积骤。我们从经济增速下行,新增贷款规模创新高可以窥见,银行信贷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予以调整。

   中国隐性通胀率为6.2%(M2扣除GDP),银行基准利率为1.5%,如何抗通胀? 专家推出的是:

   1、先注册(注册就送2万元体验金),再投资”理财范“,该司刚融资2.1亿,100元投资起步,给您12%年化稳定收益

  2、购买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获得稳健收益,20万元起步,投资期限1年,回报率9.5%。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外贸严峻超预期 中国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