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十大思想流毒”问题之我见
【左河水】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批评甚多,特别是20世纪的中叶批判更加激烈。最近网上还有一篇题为“孔子留给中国的10大糟粕思想”的文章,列举了孔子在《论语》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进行了批判,其言辞十分锋锐,但从网上读者的反应来看还是有人称赞有人批的。 我认为,时间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2000多年前的孔子或者说对儒家思想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也十分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千千万万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人群大致可以划分出以下主要类型:
一是,口头上一分为二,心里却顶礼膜拜。恨不得也打出“克己复礼”的旗帜退回到封建社会时代,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官”、“老百姓”的喊声时时可闻,处处能听的原因。
二是,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研究没有真正深入,盲目全盘否定。对当前我国社会中所表现的思想文化沉沦现象缺乏民族的紧迫感和科学冷静的思考,以致有些盲目攻击甚至存在故意抹黑的味道。
三是,对中、西方文化缺乏真正的认识从而盲目崇拜西方。在批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现代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进行全盘性否认、遗弃、抹黑与淡化,最后是两头误解和否认,造成了一批人头脑空虚无物,形成了以官位、金钱美女为中心的陈腐观念以致走向堕落。对此,笔者虽然对此没有从事专门的研究,但还是欲草草在网上谈点粗浅之见。
(一)关于孔子力推一个等级森严社会的问题
(1)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2)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3)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
根据以上论语中孔子的言论,有学者认为孔子是在力推一个等级森严社会。关于这一点我也基本持赞同的观点,认为孔子为了维护封建王朝长期稳定的封建统治,的确热衷于推崇君权、父权和夫权,提倡忠孝、愚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是等级森严的,各居其位而不容僭越。在中国各个尊孔的朝代,从官吏到民间也是按此要求来约束国人言行的。我们从历史的实践来看,这一封建礼教对古代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但也应该看到对当今世界则是一剂毒药。
因而,许多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被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及其贵族宣扬和利用后,逐渐渗透进了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导致国人在21世纪的新时代仍然有人容忍或梦求封建专权,缺乏人人平等的意识,影响了依法治国、官民关系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也基本持肯定的态度。
有人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目的是告诉世人,每个人都应该各守其位。君应该做君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臣应该做臣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父亲应该做父亲该做的事,守好自己的位置;儿子应该做好儿子该做的事情,守好自己的位置。”是画地为牢,绝对遵从,是非常错误的。我也认为孔子的这些观念无论怎么辩说,也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其实,古人也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将一国一域的决策交于一人之言,大家盲目忠信与遵从一个人的意志,那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臣与子不是君与父的个人财产,他们也有自己的权益诉求。我们现在倡导政务公开,民主决策,依法治国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二、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问题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对此,有学者指出,孔子提倡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便于统治的愚民政策,并由此认为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作用的结果。我还认为“不可使知之” 的错误不仅是愚民问题,也是一个人权的问题。其不仅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不可行,而且在两千多年前也是不适宜的。这与有一些辩说者所讲的“孔子的三千弟子后来将孔子的智慧传递到天下,是愚民政策还是在开民智”的问题不是一回事。
当然,我们不能把两千多年的理政思想按照现在社会的要求来评判,我对“中华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落后是近代的事”的说法认为是客观事实。但对“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思想、轻视国民的思想导致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观点也认为是有许多理由的。时空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如果轻视国民,脱离民众,暗箱操作政务,重大决策个人独断,不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社会经济怎么去发展,也无法在各个方面应对世界的竞争。当然,这些并不能否认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及其对过去封建社会时代发挥的作用。
三、孔子“二元思维”的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我到是不认为单凭这几句话就认为是“孔子眼里,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 社会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简单地以君子和小人来涵盖。孔子作为一代思想家,不可能这样简单论事,我们也不能就此说是“简单的二元思维”方式。我认为这是一些人不同的理解问题。
《大学》中阐释能够以“大人之学”来要求自己,因为超凡入圣之人和以追求超凡入圣的君子才是大人。大人即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则是与《大学》中描述的大人相反的人,或者是既做不到大人又不想做大人的人可称之为小人。孔子认为只要向往高尚的人就都不算小人,当然也不能算是君子,那就是“二元”之外的人。
在此我认为,孔子只是说了矛盾对立的两个主要方面,如同我们说善恶、美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样。这扯不上孔子什么“二元思维”问题,什么糟粕思想和遗毒问题。
四、孔子重阐述不提倡原创的问题
有朋友把《论语》中“子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一句话就定性为孔子重阐述不提倡原创的观点那当然没有说服力。没有原创思想的人能成为思想家吗?《易经》中的《十翼》就是出于孔子之手的。
当然,孔子确有不作的言行。在孔子看来,古圣先贤留下来的已经够多了,因此他不仅有些提倡述而不作,还教授弟子如此对待儒家理论,喊着“礼崩乐坏”,要“克己复礼”,这的确是守旧、反改革创新的。
但也必须承认,儒家思想的建立绝大多数都是孔子及其徒子徒孙们著立的。儒家一贯倡导立德、立功、立言,故此我们是不能完全否认孔子搞原创,更不能把当今社会上存在的抄袭严重,盗版猖獗归结于孔子的思想。如果一定要这样说,我看还是说受儒家的“中庸之道”、不思进取等思想影响更贴切一些,孔子的“不作”我看解释为欲维护自己个人的思想观点长期处于独霸地位的私心更有道理。
五、孔子迷信古人的问题
在《论语•述而》中,有子曰:“信而好古。”
对此,有学者便认为“孔子的目标永远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导致的结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怀旧,不思进取,只知慨叹人心不古”等等。虽然如此评价孔子迷信古人也有许多道理,但言辞还是有一点过,也显得太激烈了一些。我认为从总体来讲,孔子是迷信古人的,“克己复礼”就是这种思想。
但一方面文化思想的继承也是必要的,孔子是一个在先贤文化继承上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精华,还对很多他认为矛盾或不妥当的地方进行了删减,重新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消化与吸收,并最终以儒家思想体系重新释放了出来,这都是事实。我们现在也讲继承传统,关键是这个传统的东西是否符合新的时代,这才是评判对错的标准。
儒家经典《大学》中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阐释。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也是儒家所奉行的思想。所以,对孔子或儒家的思想既有批判也有接受才是比较客观的态度。
六、孔子男尊女卑的思想问题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孔子确实是轻贱女性的,视女子为小人,在中国孔子也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倡导者与宣传者。但认为是他一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甚至说由他之故“造孽无数”也有失公允。在父系氏族的社会里,重男轻女并非中国,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国家,历史上其对女性的摧残可能比中国严重。至今,沙特女性仍然没有选举权,很多伊斯兰国家仍然要求女性必须穿黑袍、戴黑巾。中世纪的基督教国家,女性地位远低于中国古代的女性。当今美国的希拉里的名字前面还加上一个克林顿的字样。如果说孔子在国人的头脑中固化了这种思想,那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在过去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社会里,女性总体依附于男性,出而产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是客观的必然的。
纵然到了当今社会的世界各国的各个家庭中叫户主的基本上还是男性,男女平等愿望也难以普遍实现。但是,无论男女,在人格上是必须平等的,孔子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错误的。
七、孔子狭隘的民族主义问题
《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这里“不如”中的“如”意思是跟随的意思,“亡”的意思是轻视和蔑视的意思,“诸夏”是指中华历代文明。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非华夏的蛮夷虽然也有君主,但由于不跟随华夏之文明,所以受到华夏的蔑视。如果这样理解就不能认为这是孔子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也诸如傲视天下的一种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问题了。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没有一点民族主义思想也不行。
有人对此认为,孔子心中有一种正统嫡传的文化道德优越感,逐渐演变成国人心目中天朝上国的观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举国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而我认为孔子心中的文化道德优越感是肯定的,在我国古代国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国观念直至明清时期是严重存在的,但这一有客观现实的缘由。二不能怪罪孔子。在中国的许多朝代,周边国家不断来朝拜,希望学习中华文化,希望获得中华帝国的封赏,盛唐时期日本不仅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还派人来学习做官,唐玄宗还请他们担任实职,现在许多人不也是这样看待美国吗。中国人倒是不太在意种族,而重在文化认同,强大的中华文化使元朝和清朝在统治中国后也被中华文化融化了。但在清朝中期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向中国追赶和超越,我们却在沾沾自喜,闭关锁国,以致最后演变成了落后挨打的局面也是事实,这并不关孔子的事。
八、孔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问题
《论语•泰伯》中,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的这句话至今依然十分流行,简单听来好似很有道理,但从一种思想,一种理论的角度来看是很有问题并大有害处的。孔子表面是向国民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实质上是要求老百姓老老实实地做顺民,目的在维护封建主义统治。
不在其位“难”谋其政这是个客观现实性的问题,不在其位不“行”其政则是对的,但为何‘不可’谋其政”呢?我们应该提倡“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两千多年的《曹刿论战》就是不在其位“也”谋其政从而发挥重大作用的典型例子。
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古代帝王把国土地及国民都视为其王朝的私有财产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以人为本”如同牧民以“牛羊”为本,君王为黎民百姓服务如同牧民为“牛羊”服务一样是为自己的生存。“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为天下之忧而忧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封建王朝及儒家讲民意是天,顺天意就是顺民意,谁能顺天意顺民意,谁就能一统天下的道理,那也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已。儒家推崇国民忠君报国却不让国民知晓国事,其原因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认为不在其位去谋与自己不相干的政,就难以使老百姓逆来顺受,就会乱了伦理和秩序,社会就难以安宁。因此提倡谋其政者的对错和成败与老百姓无关,老百姓只要做好谋者的工具就行。
九、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无需争论,孔子关于这方面的言论很多,什么“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
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常常称“劳力者”为“老百姓、贱民、刁民、流民”,在骨子里就有一种鄙视,所以在中国历来不称体力劳动的国民为国民,到现在有些人的眼里人民共和国也没有人民,只有老百姓,不知那些人认为人民政府是谁的政府。由此可见,孔子的这些观念其负面影响至今天也不能消除。当然,把这些归罪于孔子一人也不公平,因为封建的统治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历来如此,他们很希望现实就是这样的。
十、孔子为人虚伪,言行不一的问题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据扬伯峻的《论语译注》所注,南子指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在《史记》中有生动的描述。
以上这段话里讲的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即美而淫,孔子对此人本来是很厌恶的。但后来南子请人给孔子带话,要见孔子。孔子虽厌恶此人,但最终还是去见了她,便引起了孔子一些学生如子路等的不悦。 于是孔子面对学生辩解,也有人认为是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恶我吧!”
有人认为这是孔子针对这件事在向子路陈述其间的道理。我不支持这种观点,这根本不是讲道理的语言。我认为这是孔子表达或解释自己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得不行之的,孔子之所以见卫灵公夫人,也许是考虑她(卫灵公夫人)在卫灵公面前的影响力,通过见到她了解一些情况,得到一些帮助,而没有因为厌恶这个人就无所行。如果是我这个意思,那么“无厌之!天厌之!”就有另外的解释了,“天厌之”的人可能是指卫灵公夫人了,结果,就可以把这句话解释为:对于这样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天自然会厌恶她了,不用我去厌恶她了。因为事实上孔子最后还是离开了这种人,离开了卫国。
由此分析,我们若因此而说孔子是“为人虚伪,言行不一”的人我觉得有些刻薄。理由:1、圣人也还是人,也超脱不了做人的策略和方法,欲借助和利用自己所厌恶的人去做成自己想做的事不应该视为虚伪和言行不一。2、我认为孔子虽然守旧,也许有时按照人的常理多少也有点虚伪,但决非“言行不一”的人,他为了“克己复礼”欲做官,又为了“克己复礼”的信念在求官的路上到处碰壁,官运竟然不如自己的弟子。3、假设孔子是一个虚伪和言行不一的人,孔子的得意弟子写成《论语》,也不可能将老师表现于虚伪和言行不一的言行事例写进此书,我认为在此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后人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罢了。
| 关于孔子“十大思想流毒”问题之我见
评论
3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