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在此,艾君把近两年来接受采访时所谈“年俗与年味儿”的部分观点进行综合整理,仅供参考:
◆年味儿消失了吗?◆过节返乡热根源来自何处?◆为何年俗也应有时代性?◆我为何说春晚已成新年俗?◆回乡过节的面子消费反映了什么?◆年味儿到底是什么?◆今日过年形式为何众口难调?◆放鞭炮习俗要不要守护?◆对年味儿理解为何也要与时俱进?◆为何还要过小年?◆年货年味儿有哪些新内涵?◆压岁钱味儿为何会变异?◆为何拜年方式多样化也是年味儿?◆年轻人回乡过年该不该怕“拷问”?◆节日消费为何说趋向科技文化味?等等话题。
日日月月俗相近
岁岁年年味相异
世世代代情相连
每逢过年,总会思考这些话题
--艾君关于年俗与年味儿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
近来,一些媒体针对“春节与年”等问题欲采访艾君。从所提出的话题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就是“年俗与年味儿”。
“年俗与年味儿”,应该说是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从2005年开始,媒体就相关话题多次采访过艾君。对艾君来讲,涉猎的话题和表述过的观点不少,在羊年春节即将到来之时,在此,艾君把近两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的部分观点进行整理,供朋友们阅读参考!
◆◆◆◆◆◆
关于节俗的话题,十几年来艾君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都曾经谈过。艾君的主要观点就是:节俗是一种文化,尽管具有具体内涵和品质,但是具有时代性的。每个时代不同,对节俗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或需要积极培育新习俗。
年俗会变吗?
日日月月俗相近
【关于年俗的话题】
【年俗的时代性问题】这个问题,艾君2014年1月24日为《德州日报》曾经写过一篇小文阐述过: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它标志着新的一年春天的到来,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春节也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全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或者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俗,是当今社会许多人在思考的问题。
节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是具一定流行范围和流行时间的意识行为。对此,艾君认为,节俗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动态发展的、是具时代性的。一种民间节俗的形成发展,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
当一个时代变革,自然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新旧习俗碰撞变革,一些旧俗消失日也将是新俗诞生时。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曾经束缚中华民族崛起发展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所替代,中华民族由此走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转变意识、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腾飞发展的新时代。在创新发展的时代,对待民俗文化,我们科学的态度就是学会 “扬弃”,“兼容并举、传承精华、破旧立新”即是发展。
在时代发展变革中,一些旧俗会伴随时代文明发展需要或延续或摒弃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看,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节日里尤其是春节期间,类似燃放烟花爆竹等过年旧习俗,很难融入这个时代的理念与科技的发展需求,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健康以及人文化环境的综合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学会对传统习俗进行鉴别从而做出“扬弃”。
对待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束缚。因此,在近年来,我在对一些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探讨和界定上,大都以自己的 “科不科学,是否有误;合不合时,是否扬弃;感悟有之,是否存在;站在高处,是否望远”这“四项原则”为标准和方法进行衡量、判断、探讨和注释。
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因此,可见,新年俗是需要培育的,我们要培育弘扬那些带有进步意义、文明意义的民俗。而对于那些适合中华民族团结和谐、适合时代发展变革的传统习俗也要伴随着时代进步和文明发展需要延续或与新习俗兼容并举。
实际上,我国的节日习俗一直处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中。不变的是春节追求“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节日主题,而变化的是让春节文化永远跟上时代的发展节奏。春节就像我们小时候手中把玩的那块橡皮泥,只要想象力够丰富,你可以把它捏成任何你喜欢的形式。 “我用我的方式过年”,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过年的意识变革。
【小年主要预示着该备年了】在北方腊月二十三日是小年(因我国疆域广、民族多、风俗也有差异,对小年理解及过小年日期也不同,存在二十三、二十四之说),艾君认为,过小年的主要意义还在视为过年开端,意味着为大年做筹备了,不仅要写春联.祭灶.洗浴.扫尘,还要备祭品、压糕面、做美食等年货,开始除旧迎新。
有地地方把小年叫谢灶节.在南方谢灶有“官三民四”说。传说蜡月二十三和二十四灶君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各家一年表现,为让灶君爷说两句好话,就用各种好吃的堵住灶君爷嘴。当官在蜡月二十三日,普同百姓在蜡月二十四日,便有南方民俗里“官三民四”之说。据说,起源于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融合,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农历三十过大年,但在四川、贵州等部分地区也有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习俗。传统中的山西腊八后就忙准备过年了,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胡打扫日;陕西一进腊月就忙压糕面、磨豆腐、蒸黄馍等。据悉,我国的客家人也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祭灶时,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并开始备年货、除旧迎新了。
【媒体报道民俗需要客观】中国之大民族之多,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部落、民族,有些民族过年时间和习俗各有不同。因此,艾君认为,媒体报道必须科学客观,要有所限定、界定和特指,要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年俗,切不可以某地区、村庄或民族的过年习俗作为我国统一年俗来传播。汉族最大的节日中国年主要指“春节”,当然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许多部落、民族,有些民族过年时间习俗各有不同,但随着社会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大部分民族也开始在农历三十过大年,但过年习俗还存在一些差异。譬如,在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也有把腊月三十过小年,正月十五过大年习俗。
【春晚已成春节间的新年俗】谈起春晚,艾君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多次强调过,“春晚”发展到今,它已不仅仅是除夕夜一场普通的电视文艺晚会了,而已演变成春节间一种新民俗,其存在丰富补充了除夕夜传统民俗内容,适应了现代人对文明生活之追求。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夜不同”。无论您身在何方,无论您身居何地,不要忘记我们有着同一个节日、同一个心愿,有着属于亿万龙的传人同一个节日,有着属于亿万中华儿女同一台春晚。关于春晚,艾君十年前曾说过,“春晚”是CCTV春节晚会的简称和俗称。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由央视打造出来并诞生在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也是春节文艺晚会这种文艺形式中的变异儿。记得前年艾君在接受《南华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客观看待“春晚”,其发展到今值得珍爱,它已成为除夕夜的种习俗,适应了现代人对文明生活之追求。央视春晚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每年除夕之夜,全国数亿热心观众都会守在电视机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
年味儿淡了吗?
岁岁年年味相异
【关于年味儿的话题】
【年味儿是一种情怀】2013年2月4日艾君在接受《香港商報》采访时说过,要改变对年味儿的恋旧理解,赋予新的年味儿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恋旧梦,也有些守旧学者复古心里。其实年味儿只是种形式。当今人们对文化需求已发生变化,切莫一味儿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旧,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让过年莫成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
【今日过年形式众口难调】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必定有春节,它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过了现实意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年味,但对于我们的春节,回家是不变的信仰、亲情是永恒的主题,而团圆是不变的形式。2014年1月22日出版的《佛山日报》抛出了年轻人在思考的话题。文章引述艾君观点:春节是个真正悠长假期,让人在忙碌喜悦中感到年的到来,在琐碎却温暖习俗里传递脉脉温情。众口难调很正常,不必去拘泥于传统年俗,可以发挥想象以现代娱乐观来“新过年”。
艾君曾经说过,面对不少人抱怨的“年味儿变淡”时,我们不妨创新的过年形式,来个“新过年”。在承载不变的“吉祥、平安、喜庆、团圆”的过年内涵和主题下,以各种过年形式将亲情乡情全都融合其中。
【放鞭炮习俗要不要守护】烟花爆竹近十年争议不断,这一习俗何去何从?春节放不放鞭炮?一边是节日燃放鞭炮习俗,一边是严重空气污染,春节放鞭习俗到底要不要守护?
2013年2月11日出版的《长江日报》推出记者采写文章称,“武汉多数商场新年后开门式不放鞭,移风易俗倡导环保开门”。艾君在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绿色环境的今天,放鞭炮这一旧俗已不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要了,理应成过去式。过年追求是年的内涵和主题,在社会文化需求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找回年味儿要改变对传统年味儿的恋旧心,赋予新的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理念。
2014年1月23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再抛此话题。从禁到解再到今天众多民众呼吁禁。该报记者采访艾君时我之观点是,一种民间节俗形成发展,离不开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质量。对文化质量评价会随社会科技和时代文明发展而发生变化。穿越历史经纬,人类对延续的旧俗评价都会发生变化,民俗也具时代性的,过节放鞭炮习俗当今看叫陋习不过分。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看,春节民间放鞭炮不仅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鞭炮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火灾伤人现象频繁。既然这种民间习俗对己对社会有百害无一益,那自然就属于一种陋习了。但是已成习俗暂也不能一刀切,要城乡有别地区有别,要让一些民众观念上逐渐转变。政策上要科学,措施上要灵活,源头上要控制,意识上要转变,行为上要规范。要地区有别、城乡有别,该停则停、该关则关,该禁则禁、该限则限。
【对年味儿理解也要与时俱进】据网络调查显示:76%受访者认为“如今过年习俗发生了变化",有14%“很了解传统年俗”。2013年1月22日《德州日报-德周刊》刊出整版“年味儿”话题文章。赵书老师和艾君谈了各自看法,观点不谋而合:对年味儿理解要与时俱进。艾君认为,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在恋旧梦,也有守旧学者复古心。其实年味儿只是形式。当今人们文化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年味儿不能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过去,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赋予它新的内涵!
【不放鞭炮年味儿会淡】2013年2月4日出版《劳动午报》记者采访艾君“过年与放鞭炮”话题文章。艾君认为,实际上,我国的节日习俗一直处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中。节俗这种文化也是动态发展的具有时代性的,眼下看,放鞭炮这一节俗已不适应当今城市文明,应成过去时。关于年味是浓是淡,我过去谈过不少,无时代参照物可比较,只能站在历史看今天.站在今天看过去,从不同角度不同内涵去辩证看待。年味浓淡与放鞭炮多少无关。
【年货与年味儿要发展眼光看】2015年2月2日《齐鲁晚报》以四个版的篇幅向读者展现了今昔中国年那些“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那些藏在岁月里的年货”和“记录岁月里的年味儿”…针对如何看待“年货与年味儿”的时代变迁,艾君在接受该报记者赵清华采访时谈了自己观点。
文章说,很多人却发现这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淡,如何做才能守得住这份传统气氛呢?为此,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表示,“节日是一种文化,是有具体内涵和品质的。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节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的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所以要找回节日文化时代性,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要以发展眼光辩证去看,则会发现实际没有变淡而是被别的形式或者方法所取代。
【赋予年味儿新的内涵】艾君碎语:每个时代不同,对年味儿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那么,赋予年货的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节日是一种文化,是有具体内涵和品质的。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节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所以要找回节日文化时代性,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但年货的变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状况、人民生活的状况、人民对节日文化追求的情况。
艾君认为,要改变对年味儿的恋旧理解,赋予新的年味儿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恋旧梦,也有些守旧学者复古心里。其实年味儿只是种形式。当今人们对文化需求已发生变化,切莫一味儿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旧,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让过年莫成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
【拜年方式多样化也是种年味儿】2013年2月9日,新华社记者采访艾君谈了关于拜年的话题,艾君认为,早期拜年主要是晚辈向长辈行礼问候,当然中华之大、民族众多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从过去走亲访友拜年到后来的电话、短信拜年,如今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发展,又多了微博、微信等拜年途径,拜年方式越变越多,但不变的是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过去中国人拜年往往需要登门行礼,或叩首或拱手,同时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叩首一般对师生关系、亲缘关系中的长辈,而拱手通常是平辈。
在我国农村有些地区,过年前一天,还要到祖先坟地去烧香烧纸、放鞭炮喊几声请老祖宗回家过年。
【“压岁钱”本意在发生变革】2013年2月6日,新华社记者采访艾君谈了关于压岁钱变迁的话题。艾君比较详细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以下是艾君的观点:
我们通称的压岁钱又叫“押岁”“代岁”“岁岁”钱。压岁这种传统习俗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时代变了,压岁钱没有具体的方式了,可以说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只要没出正月,随时长辈都可为晚辈分送压岁钱。
艾君认为,从我国民间习俗看,此钱是年长给年幼的。晚辈向长辈拜年后,长辈会发给岁钱,因“岁”与“祟”谐音,以压邪祟树人品,意味着可以平安度新岁。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艾君看来,今日民俗传承发展过程中,渐淡漠了原意,只是认为喜兴、吉利、爱抚和热闹,有的甚至也夹杂了一些世俗的东西,或者老人、长辈把它作为一种对孩子(未成年人)的资助在里面。因为伦理观念的淡漠,在有些年轻人眼里,过年时,晚辈把送给老人的钱,也叫“压岁钱”。实际上,晚辈给老人钱一般叫感恩“孝顺钱”。不过,也不必介意,我们也可以直意“压岁钱”,岁,就是年岁、岁数,晚辈给老人的“压岁”,意在期盼老人少长一岁健康长寿。
从一定意义看,艾君认为,现代压岁钱的施与取,更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增添了喜庆热闹的气氛。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我国民间习俗,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而是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
世世代代情相连
【关于过年的其它话题】
【节日消费为何趋向科技文化味】“春节近,互联网红包战已在酝酿,今年春节要在一轮轮红包战中欢度。”与此同时“春节文化产品线上销售趋势正在兴起,非物质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对此变化,艾君与人民大学孙郁教授谈了各自观点。文章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认为,所谓的年味淡了,实际上是年过得粗糙了。年味其实就是人情味,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是习俗的常态。”而“民俗专家艾君呼吁要对年俗形式变化有更多宽容。‘我们不一定要断定年味一定是减少了,事实上这种新生活.新年俗可以看成是一种年味的流转,从乡里乡亲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传统需要传承,不必过于恋旧。”(据新华社2015年1月28日电《新沟通媒介下的年味流转》)
【购年货实体店与电商你倾向谁】2015年1月24《德州日报》刊文《年货战一触即发,商场、电商卯劲发力》说,近日一些购物网中国结.红灯笼等元素尽显。同时,新年元素也开始装扮德州商场超市,年货促销欲出。文中对新旧年货对比后通过两种购物形式采访认为“各有拥趸”。文章最后说,“‘年货购置方式及品类的丰富,让消费者购置年货时有了更多选择,从根本上还是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购置年货过大年都是一种幸福。’著名民俗专家艾君对记者说”。
【过节返乡热系来自亲情和乡愁召唤】艾君说过,“声声亲情的呼唤,有时间带上孝心回家看看母亲。”记得余光中的《乡愁》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2014年春节期间新华社记者采访艾君谈起中国人过年返乡热话题时,艾君认为,“中国人春节回家的急切源自亲情和乡愁召唤”。(见1月31日新华社电文《中国年维系城镇化浪潮中的乡愁》)
艾君感言:你感受到过年的乡愁吗?母亲在那头望月等盼,你在这头数着归期;声声亲情的呼唤,带着你丝丝乡愁的迷茫,让你在挂牵中匆忙赶上归途-回乡过年。
【回乡过节,面子消费是否该消肿】每逢佳节“被吸金”节后工薪族变“节缩族”。因节间好面子消费,节后一些工薪族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过“吃泡面”日子。这折射出部分民众畸形消费观。针对面子消费现象,艾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看法。艾君认为,“这折射出部分民众畸形的消费观,想要给面子消费消肿,关键在于转变认识和心态,实在做事踏实为人,还原节日团圆的应有之义。过年回故乡、与亲人相聚,不能被华而不实的东西所累,而要充分享受亲情友情,这才是节日团聚的应有之义。与其‘大手大脚过年,紧紧缩缩上班’,不如带着‘感情’回家看看。”(据新华社2014年2月8日电《“每逢佳节被吸金” 节后“工薪族”变身“节缩族”》)
【年轻人回乡过年因何怕“拷问”】2013年1月27日新华社专电 《回乡年轻人的过年心态:不怕"春运"怕"拷问"》。文章说,近日,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配图微博引发了线上线下的热烈关注,其强烈的贴近性、写实性引发了20多万网友参与讨论。快过年了,许多在外求学、工作的年轻人想回家团圆,却又害怕面对来势汹汹的“春节大拷问”。
针对此现象,艾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网络平台无形中也放大拷问的负面情绪。文章说,“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拷问年年有,今年的牢骚特别多,社交网络功不可没 。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成长、成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集中讨论的平台,无形之中也放大了年轻人对于拷问的负面情绪。”艾君认为,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是引发讨论的根本原因,长辈应该改变对下一代的关心方式,少一些长辈式的指导,多一些平等的交流;年轻人应该体谅包容长辈的关心之情。同时,艾君还认为,长辈对于婚恋问题的关心折射了中国社会的人情厚度,相比西方社会的人情淡漠,倒觉得这些唠叨很温暖。所以,对于网络话题,应该多一些理性探讨,少一些抱怨。
艾君碎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伦理处世文化可以理解。这也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当今中国亲情伦理关系的双重性,更注重外在的表现,即“近”在表面而“远”在心里。无论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在其家族中都存有一个似乎只有问长问短才是关怀的理念。
◆◆◆◆◆
附:2015-2-2《齐鲁晚报》文章
《年货与年味儿》
记者 赵清华 综合整理
年货的变迁,似乎也有人开始担心:年货变得五花八门,年味儿变得越来越淡,如何做才能守得住这种传统气氛呢?为此,记者摘录了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关于年货的相关观点,或许你会从这里得到一些启示。
—年货的定义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每个时代不同,对年味儿所承受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传统过年像“悠闲长假”,过年忙乱半年。腊月就忙年,直到过元宵才完。开放后,中国人生活富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已成过去,吃喝用穿不愁了,心中对“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的渴望消失了。平时为奔小康工作学习都很忙,自然不可能像过去靠忙年体验年味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节俗一直以主题不变应形式万变中。年味儿也无绝对化浓与淡,因新旧习俗的确无法比较。当一个时代变革,自然会带来生活方式改变,也会带来新旧习俗碰撞,一些旧俗消失日也是新俗诞生时。
—找回新年味儿,更需要来个“新过年”。
节日是一种文化,是有具体内涵和品质的。开放的年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过节其实更多地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的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所以要找回节日文化时代性,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
但年货的变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状况、人民生活的状况、人民对节日文化追求的情况。
—改变恋旧,莫让过年成为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
要改变对年味儿的恋旧理解,赋予新的年味儿内涵,这是与时俱进的理念。善忆过去谈年味者往往是老人恋旧梦,也有些守旧学者复古心里。其实年味儿只是种形式。当今人们对文化需求已发生变化,切莫一味儿守护在传统字眼里忆旧,对其理解要与时俱进,让过年莫成模仿古人生活的表演。
在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生活、绿色环境的今天,新的年俗需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在生活中培育、普及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