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对西部发展的启示
浙江大学2007级MPA西部二班 姚昌华
我来自四川省遂宁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属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从编制发展规划、到投资项目的筛选和管理,应该说天天都在与经济打交道;从GDP到三驾马车,从成本控制到效益分析,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用语。然而由于自己于八十年代初从大学工科专业毕业,只学过《政治经济学》,没有学习过经济学,后来在工作中也是零星学习了一些经济知识,而且可能更多的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一会是经济过热,要控制投资,甚至要收投资方向调节税;一会又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发行国债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经济学,对这些政策的理解很不深入,更不能根据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结合本地的实际来创造性的执行好政策。所以这次能争取到浙江大学2007级MPA西部班学习,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加上蒋文华教授严谨的理论体系,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们享受到了充满激情的演讲一样的授课,确实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认识。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感到以下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资源优势,是发展的前提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目标的科学(效率)。”(蒋文华教授语,引自其授课课件,下同)这句话让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是资源,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资源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这也许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被人遗忘。
我就记得,我市的一位县长就学习沿海经验,提出“发展零资源经济”,还作为一个创新见诸于媒体。当然,我们也不能歪曲这位县长的本意,他用这样有冲击力的提法,实际想说的是要发展创意产业。但创意产业怎么就能说不要资源呢?创意产业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而这可正是我们西部的劣势哦。于是这位县长就搞了一个100万元征求创意的活动,最后中奖的是一个称为“涪江湿地公园”的创意。显然这个创意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托了涪江的自然资源,而且据说要实现这个创意,需要的投资是10亿元,这当然也不是“零”。县长的想法是又要靠这个创意去吸引这10亿元的投资,据说也有人愿意投资。然而几年过去了,湿地公园的建设并没有进展,这位县长的岗位却已经换了。
到了杭州,也知道了,西溪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几年了,这个创意本来就没有多少原创性。人造的东西,很容易复制,如果有江河的地方都建设湿地公园,也就没有了任何优势,这样的投资项目怎么可能吸引来投资呢?从这位县长的一系列的举措,也可谓是竭尽全力、用心良苦,为什么就没能取得他所期望的政绩呢?学了经济学后我认为,用“零资源经济”来总结沿海一些缺少自然资源的地区通过发展两头在外的经济而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不懂经济学的误导,产生这种误导的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仅狭隘地理解为自然资源,而没把技术、资本、人力、信息、市场、交通和区位等这这重要的资源纳入资源的范围。也许博彩业可能最接近“零资源经济”了,暂不说政策的限制,一个地方真要把大家吸引去赌博,也至少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还要建设现代的赌场设施及这个行业的管理人才等。
我认为“发展零资源经济”只会成为一个美丽的空想,而真正分析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优势,才是发展西部经济的务实之路。
二、 西部有什么资源优势
“资源的稀缺性,使经济成为必要;资源的多样性,使经济成为可能。”与东部相比,西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的资源;劳动力丰富,数千万的农民工在为东部创造着繁荣;广阔的土地上为东部提供着丰富的农产品;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西部成为旅游的天堂。
西部人在想,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为什么就只能输往东部,而我们想上马一些深加工项目,却得不到天然气指标?因为这些资源是国家的,只能由国家的垄断企业来开采和调配。为了建电站,西部人就只有离开家园,拿着有限的补偿移民搬迁,终天酿成了“瀑布沟电站”的重大事件,国家才不得不调整大中型水利项目的移民搬迁政策。东部发展,已经基本上耗尽了耕地,而西部为什么就只能去为守住“十八万亩耕地”的红线尽职尽责,而不能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二、三产业?这一方面导致了西部人不能就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离乡背井到千里之外出苦力,在农民工无力可出的时候,他们又只能回到西部,把养老和社保的重担甩给西部;另一方面,农业极低的比较效益,让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理性地”把宝贵的土地撂荒。
我们发现,西部的这些优势资源,到今天仍然处于高度计划的状态,而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配置。西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气候条件,许多地方与东部相比较更适宜人的居住,本来可以发展房地产吸引东部人到西部居住,然而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让西部也只能主要开发小户型,不能建设别墅。制度性约束让西部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只能看着西部的优势资源不断地向东流。
“鹰鸽博弈”揭示,谁强大,谁有利,就更有话语权,在政策上更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不能统筹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有区别的宏观政策,制定政策时还是大搞一刀切,西部也可能只能望着大好的资源兴叹!
三、 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西部的发展
约束条件是客观的,是必然的。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在“非制度约束”和“制度性约束”的条件下,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就要坚持“效率是根本、利益是动因、价格是尺度,条件是基础”。西部的官员应该很好思考以下问题:
(一)以什么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这从政治上讲是非常明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政府应该追求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学了经济学,就知道利益也不仅是眼前的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要将长期利益贴现为现值,来比较其大小。然而,官员也是理性的人,他会考虑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目标主要是任期政绩的最大化,这必然会导致短期行为。所以官员与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会有矛盾是客观的和必然的。经济学认为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靠政治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靠制度约束,要用改变制度来改变官员的预期。一方面要强化人大的法律约束,官员只能按照人大通过的规划计划和预算来安排建设项目,而不能靠拍脑袋就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二是要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对效率的考核。这就必须将仅考核取得的成绩为主,变为成绩与成本的并重。要加强对政府的负债考核,约束地方政府的负债规模,避免债务出现不合理的“届际负担”,也就是一届领导大势举债出政绩,而后几届政府只能还债的状况。
(二)更好地利用市场这只看得见的手。为什么我国要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根本原因是因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比计划更有效率。市场主体有明晰的产权,这保证了其确定的收益权,激励他千方百计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在竞争和博弈过程中,趋于均衡,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利用市场配置手中的资源正在不断逐步扩大,如过去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实行招、拍、挂,现在要求对工业用地也要实行招、拍、挂。以市场的办法,能体现出资源的实际价值,而采取低价供地甚至送地等招商引资办法,由于扭曲了资源的价格,必然导致大量圈地等现象出现,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然而,好的制度要真正落实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招标投标法》早就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实行招标投标,但是在现实的招标投标中却是问题居高不下,不少成了形式和过场,有时这样的形式和过场也都要回避,尽量找时间紧、招标投标周期太长等借口不进行招标投标。要改变这种状况,最终可能又只有靠加强和改善监督机制,这可能就属于政治学研究的范畴了。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其局限性,这也许可算作收获之一。
(三)努力为发展创造条件。政府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是社会需要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够提高整个地区的效率,减少市场主体经营的社会成本。西部与东部最大的差距,可能就在这方面。进一步改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水、电、气等公共事业的保证率满意率,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这应当成为西部政府的主要努力方向。夯实发展环境条件这个基础,西部的发展才会是坚实的和可持续的。
再次感谢蒋文华教授的精彩讲授。本来还有许多心得体会与思考,但由于时间太紧,只有先写出这些。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20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