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在经济沙龙会议上的发言

(王在安  2015/1/26

各位朋友,刚才主持人点名让我讲一讲中国的经济形势,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大,太笼统,有点抽象。我们做企业的人有一个特点或偏好,就是偏好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问题解决掉;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具体问题解决掉。”所以,我想谈一点与中国经济形势相关的具体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现在媒体上热议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问题。

这几个月,无论是官员、学者、还是媒体,都在热议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和话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最近我参加了两个城市政府组织的企业家沙龙会议,与会的企业家也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也在热议这个“新常态”话题。

我认为,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和话题,大家的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理解和认识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举例来说,政治家和企业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和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那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看法就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特点。

从媒体上看,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是国家主席、总书记席习近平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很快就成为各级党政官员和媒体议论的中心话题之一。从职业性质来说,国家主席、总书记是政治家的职务,作为政治家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和观点,主要是从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主要是考虑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稳定民生,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国家政权。这是政治家的思考逻辑和必然选择。

政治家所说的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政治家们的讲话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所讲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下降了,经济增长速度要维持在一个比前30多年要低一些的水平上。

这就是说,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有一些企业要关闭停产,有一些就业人员要下岗失业,贫富差距有可能扩大,财政收入有可能减少,社会矛盾有可能加剧,有可能会诱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所以,作为政治家必定会十分注重这个问题,必定会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从媒体上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中央应对中国经济“新形态”的思路和措施主要是:鼓励创业,以增加就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以防止经济衰退;增加税种和税率,以稳定财政收入;……等等。

企业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政治家提出的中国经济“新常态”这个概念和观点的呢?企业家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一定是市场。那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表面上是一些企业关闭停产,工人下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社会矛盾加剧,财政收入增长不稳定,政治风险增加。但是,其实质不过就是一个关于市场的常识问题——市场饱和,产能过剩,经济危机。

事实上,早在两年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就明确告诉我们,中国90%以上的行业市场已经市场饱和,生产过剩了。但是,当时各级官员和媒体的主导舆论还在为GDP的持续增长唱赞歌,还在鼓吹坚信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很多年呢!但是,现在却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放缓的“新常态”——终于承认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下降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下降并维持在一个比前30多年要低一些的水平上了。这是经济的力量战胜了政治的力量,作为政治家的官员承认了市场的现实和力量。无论如何,直面事实,承认事实,这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作为国家官员的政治家在认识中国经济问题上的一个进步。

那么,中国经济进入“新形态”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推动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历史、社会、市场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

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发生是有其非常特殊的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的。

第一,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贫困和短缺,也被称为“短缺经济”。短缺到什么程度?无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全部要靠计划指令分配,离开了商品和物资的购买票证和计划指标,作为家庭和个人你就无法生存,作为企业你就不能开工生产。极度的经济短缺,给中国经济3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造成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极为短缺,比如城市天天拉闸限电,绝大部分农村不通电,不要说高速公路了,很多地方连一般公路都没有,几代人共居一室是普遍现象……。基础设施的极度短缺,是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获得巨大的投资需求拉动力的前提条件。

第三,中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经济严重短缺的状态,另一方面中国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中国的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而这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四,中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处于严重的短缺经济状态,就业机会极为稀缺,使中国充斥了巨量的过剩劳动力,储蓄了巨量的劳动力人口红利。这些过剩的劳动力人口,在改革开放后发挥了人口红利的巨大作用,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成长的优质廉价劳动力资源条件。

第五,中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自我封避和孤立,与世界市场隔绝,而国内市场又极为有限,不可能持续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打通了与世界的联系,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首先是开放和打通了产品市场,中外产品实现了市场互通;其次是开放和打通了资本市场,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资本市场互通,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国际资本大量地流入了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制造生产能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所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面向全球,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市场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关键条件。

为什么中国经济现在进入了增长放缓、发展速度降低的“新常态”了呢?主要是因为促使中国经济30多年来持续高速成长的以上五个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中国已经由全面的短缺经济,转变为全面的过剩经济,增长的市场潜力极大地缩小了。比如,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趋于饱和了,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这驾马车跑不了多快了。比如,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全面的生态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从土壤到空气,从空气到水源,从食品到其它物品,污染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基本生存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无法容忍和承受经济持续的高速成长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了。比如,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了,中国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了,导致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已经急剧衰退了,有许多产品甚至已经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力,许多国际资本开始退出中国,将资本和生产能力转移到世界上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这无疑也是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无法持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无论是中国市场的因素还是国际市场的因素,与30多年前相比,都已经今非昔比了。所以,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不可能持续下去了,中国经济必然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放缓、降低的时期,即被中国政治家们称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时期。

这个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能够持续多久呢?我们不是算命先生,不能断言具体能够持续多久。但是,根据国际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大致的趋势。参照系是什么呢?就是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进入了经济持续高速成长时期,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成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进入了类似我们中国目前所说的“新常态”时期,到现在已经30年了,日本经济还陷于这种经济增长非常缓慢的“新常态”时期里,不能自拔,不能重新转入高速成长的经济振兴时期。所以,参照日本的案例,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降的这种“新常态”,至少也要持续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由于日本拥有相对完善的宪政和市场体制,而我们中国的市场体制则存在着某些重大的缺陷,比如许多市场领域处于国有垄断状态,金融体系的国家垄断,造成巨大的潜亏和通胀风险,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贪腐普遍而严重,贫富严重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等等,所以中国的“新常态”如果持续多年,还将伴随着一些不可预测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混合爆发的风险,这将有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更大的灾难。

大家关心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条件下,我们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中国公民和老百姓,一是要使自己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能够挣钱糊口养家;二是要准备过苦日子,节俭度日。

其次,作为企业家,一是要把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上,使自己的企业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能够存活下来,能够在艰难中发展。二是不要轻易的跨行业投资发展,因为在“新常态”经济下,绝大多数行业都处于生产过剩市场状态中,你对其它行业和市场不熟悉,没有竞争优势,就轻易投资进入,不仅失败率极高,而且还会殃及自己老本行企业的生存。

(热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