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大棋局里的龙象斗


印度总理启动印度洋三国之旅,其中就包括远华亲印的斯里兰卡新政府。印太大棋局的“龙象斗”又当如何?

 

印太概念,近年来美国、澳洲和印度学者频繁使用,主要原因还是基于现实主义的地缘政治因素。因为从太平洋两岸(主要是西岸)到印度洋的广大区域里,聚聚了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和美日澳政治军事同盟(亦称亚洲北约)、最据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中国和印度),和大国具有地缘政治利益牵连的东盟,纠缠着朝核危机、印巴冲突以及西太平洋和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

 

西太平洋的美国战略已经清晰,即以亚太再平衡战略制衡中国;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亦称经济北约)隔离中国的经贸机制亦成雏形;西太平洋和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和中国的纠纷也进入常态化...从压缩中国地缘政治空间和阻滞中国崛起步伐的战略指向看,美国连横合纵的目标已经达到。

 

印度独特的地缘政治角色,决定了其活动范围不仅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也关涉亚太地区。当然,这里既有印度主动介入的原因,更多是亚太国家主动邀请印度所致。

 

一是东盟国家希望平衡两大新兴市场,希望印度和东盟良性互动,以形成以东盟为核心,在中美日澳印等周边大国获得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东亚峰会,看似大国组合(从印度扩大至俄罗斯)的机制,实则是东盟积极运作的结果。二是美国和日本利用印度制衡中国。美日澳的“亚洲北约”如此,拉印入伙也是基于这样的地缘政治目的。

 

中印曾有边境战争,中巴合作对印度有危机感,以及争夺新兴市场领头羊的情结,促使印度不惮以趟亚太地区的浑水。因而,亚太的美日澳与东盟国家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他们各自核心战略利益或有不同,但制约中国却是最大公约数。

 

由亚太到印太,这一庞大的战略棋局上,形成了共同抗华的博弈之势。这也佐证了中国的利益区间不仅在亚太,也远及印度洋地区。

 

就印度而言,从国大党政府到人民党政权,其外交政策还是相对理性的。莫迪当上印度总理后,他经济上希望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其本人号称“中国邓小平”),外交上则在中美日之间搞平衡。他上任后和中美日三国的外交互动,凸显他的这一外交思路。但平衡并不意味着莫迪“不粘锅”,在其基本的战略指向上,还是和美日走得更近。

 

印度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世界和东亚最强的民主国家美国和日本,有着天然的外交好感。因此,日本在印度推销的就是“价值观外交”和“自由繁荣之弧”。

 

陆上中印边境争议不必说了。由于中国在印度洋的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缅甸的实兑港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有投资。西方舆论将之因而被称为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印度向来把印度洋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中国的“珍珠链”战略,视为侵入了自己的“一米线”。

 

如果说亚太区域的中印博弈还浮在表面,对于印度洋的中国存在(无论军力还是资本),“龙象斗”则是另一番景象。

 

亲中国的斯里兰卡政府败选,新总统西里塞纳声称要重新考虑中国巨资投建的港口项目,并对印度进行了访问。这对印度不啻好消息,莫迪总理本周二开始对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印度洋三国进行访问。而在去年,斯里兰卡政府还允许中国潜艇两次停靠斯里兰卡港口。

 

在整个世界都关注中国国防预算的时候,印度的国防预算增速超过了中国,虽然只有400亿美元,但在过去10年增长了3倍。正如莫迪所言,要确保“没有人敢对印度虎视眈眈”。印度眼里的假想敌,明眼人一眼即可窥出端倪。

 

在困扰中印两国的边境冲突上,莫迪不久前访问了“主权归属”未定的藏南地区(印称“阿鲁纳恰尔邦”),遭致中国政府的抗议。去年印度大选时,莫迪也曾到藏地地区造势,称“任何大国都不能夺走该邦”。

 

莫迪是故意激怒中国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中印“龙象斗”在莫迪时代只会加剧不会缓释。

 

一方面,莫迪是雄心勃勃的个性政治家,对于中印在印太大区域的博弈会提高分贝;另一方面,莫迪现在很红--是美日拉拢的对象--且润滑了和斯里兰卡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是莫迪的经济野心,在中国调低经济增长率(7%)时,印度改变统计方法,预计今年经济增长为7.4%(此前预计更高,超8%)。海外舆论场则一直鼓噪印度将替代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可以说,是莫迪的过度自信让“龙象斗”急切起来。

 

不过,中印两国都知道,发展才是两国的迫切任务。莫迪时代的“龙象斗”也许会加快频率和增加烈度,斗而不破还是不变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