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将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作比较,但现在却出现了一个“丰满”乃至“肥腻”的现实,在跟我们开着匪夷所思的玩笑。有媒体报道:“高龄农民工:靠吃肉补充体力 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在高热量食品被世人科学地视为“垃圾”的时代,仍有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却要将“有肉吃”视为“打工生涯中最好的伙食”。因为“这些高龄农民工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工作,大多时间要靠吃肉来补充体力,‘只要一天不吃肉,心里就发慌。’”
遗憾的是,这些肥腻的现实居然被官员用统计学方法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加以掩饰,真叫人哭笑不得。这一次,媒体的记者无疑走到了专家学者的前头,他们居然发现,在2009年以来历年的《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报告》中,有一个统计数据到2012年嘎然而止,这个数据就是“50岁以上农民工”。
具体的数据是这样的:全国的农民工总量,2009年是22978万人,2010年是24223万人,2011年是25278万人,2012年是26261万人,2013年是26894万人,2014年27395万人。在这6年中,农民工总量以平均3.59%的速度,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50岁以上农民工2009年是2803万人,占12.2%;2010年是3124万人,占12.9%;2011年是3614万人,占14.3%;2012年是3969万人,占15.1%。在有统计数据可寻的这四年中,50岁以上农民工,其绝对数量以12.32%的平均速度,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以7.39%的平均速度,同样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根据以上的数据,似乎可以印证一个常见的说法,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
然而,扑朔迷离的是,2009年以来,我国的15—59岁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这样的:2009年,9.21亿人,占总人口的69.0%;2010年,9.40亿人,占70.1%;2011年,9.41亿人,占69.8%;2012年9.37亿人,占69.2%;2013年,9.35亿人,占68.7%;2014年,9.30亿人,占68.0%。从以上的数据看,2009年到2011年,我国15—59岁人口仍然是逐年增长的。到2011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达到9.41亿人,这个数字是我国15—59人口增长的空前绝后的顶峰。从2012年开始,15—59岁人口开始逐年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并不大,2012年减少了400万人,2013年减少了200万人,2014年减少了500万人,2011—2014年的平均下降速度仅为0.39%。从15—59人口的绝对数量看,从平均下降的速度看,不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何况,减少的人口应该大多集中当年新加入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即当年15岁的人口。按我国的教育制度安排,大多数15岁的孩子还在上初中,更不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总结以上的定量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三点结论:其一,中国的15—59岁人口虽然从2012年以来略有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不可能很大。其二,虽然15—59岁人口有所下降,但农民工的数量至少到2014年仍然一直在增长。其三,50岁以上农民工的绝对数量和占农民工总数的比重至少到2012年,同样保持着逐年增长的态势,而且增长的幅度远高于农民工增长的幅度。
根据这三点结论,我们可以在社会政策上作出什么反思呢?至少可以有四点:其一,如今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我国劳动力已然不足显然不是事实真相,若说农民工数量在减少那更不是事实真相,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其实是地方政府的人口政策和就业政策造成的,是农民工用脚投票的结果。其二,如果与在家抱孙子、跳广场舞的城市老人相比,5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还在干着重体力劳动挣钱糊口,他们之间差的就是“国民待遇”,差的就是社会保障。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在相关报道被视为“惨剧”的情境,似乎还在继续发展。其三,中国人是勤劳的,这种传统美德在农村中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以为中国人会把养老的责任赖到国家身上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只要有工作岗位,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就能干到实在不能动弹为止。其四,我国的年轻劳动力去哪里了?尤其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数以亿计的他们如今在哪个领域就业,我们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也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现实的骨感也好,肥腻也好,“肉食者”的境遇何时能上达天聪?因为这还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高龄农民工的境遇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延迟退休”的后果。
“肉食者”说:我们是为了“补充体力”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