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德州之路
在“幸福德州”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幸福研究院院长、幸福德州顾问徐景安
2015年3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我们需要研究实现的路径,做到纲举目张。那么,这个“纲”是什么?在建设幸福德州过程中你们提了一句口号,就是“发展创造幸福,幸福评估发展”。我认为,这是新时代治党治国的新理念,解决了为什么而发展,发展为谁的根本问题。以幸福为目标实现全面小康、推动全面改革、实行依法治国、强化从严治党。
建设幸福德州,就是从德州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条幸福之路。德州在中国、在山东处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德州的幸福之路具有示范意义,就是为幸福中国探索道路。幸福中国之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共产党的立党宗旨是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的真谛就是实现普遍幸福。建设幸福德州,就是抓住了根本。中国的现实问题很多,只要真正把民众幸福放在第一位,所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所以,幸福德州建设的决心要更大一点,步子还要更快一点。
建设幸福德州,主体一定是老百姓。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衡量人民根本利益的标准就是老百姓幸福,这就必须尊重、关注老百姓的感受。你们提出了六感:“富足感;稳定感;安全感;成就感;舒适感;归属感。”德州进行了两次幸福感问卷调查,面对面地询问老百姓,你哪里幸福、哪里不幸福,哪里满意、哪里不满意,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整改,而且通过媒体公布。这是群众路线的新形式,真正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这也是民主政治,按照民众的意见改善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应该是直接民主。
当前民众的不幸福,主要体现在民生问题上,尤其是养老、医疗、教育的社会保障不公平、水平低,导致经济内需不足、社会不满增加、政治前景堪忧。所以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全面改革的主线。改善民生过去比较多的是一年办几件实事,这种零敲碎打的做法要改变,建议制定“十三.五民生规划”,系统化、制度化、目标化来解决。
民生的背后是财政分配问题,要真正做到财政向民生倾斜,就要实行公开、透明、合理、公平。德州是否在这方面做点探索,哪怕从一个县试点开始。当官做不到民选,但消费、开支要告诉老百姓,接受人大的监督。这一点没有理由做不到,因为这是大家的钱袋子。
建设幸福德州,在社会层面上,推动幸福企业、幸福社区、幸福教育、幸福家庭等方面的创建。企业目的是盈利,但是不能把盈利作为唯一、至上。这就会走上克扣员工、坑害顾客、破坏环境的伤天害理之路。企业的终极目的是创造幸福。保龄宝公司提出为员工创造幸福,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股东带来回报。这是企业的理念革命。企业领导员工、服务顾客、影响社会,创建幸福企业意义重大。建议以股东回报;员工满意;社会责任三项指标进行幸福企业评比。
建设“幸福社区”,最主要的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作为社区建设、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下的社区建设、社区治理,都是根据上级的指示,考核也是上级的指标。建设“幸福社区”就是要问需于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开展工作。同时创立各种类型的居民自治组织,反映民意、自我服务。社会改革重要的方面,就是动员社会力量,群众自己组织起来,为幸福而努力。所以,要鼓励和培育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慈善。
建设“幸福校园”,要明确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让参与教育、接受教育的人,学习幸福、感悟幸福、体验幸福。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做人即品德的教育和训练,做事即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和学习。
建设“幸福家庭”,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教子有方、邻里互助、遵守公德为幸福家庭评比标准。由幸福家庭申报,评选社区或村幸福家庭、街道或镇幸福家庭、区幸福家庭、市幸福家庭,给予表彰和奖励,媒体进行宣传。
最后是民众的幸福教育,幸福不幸福最终取决于每个人自己。我们要改变一切能改变的,我们必须面对没有改变的。政府、社会要为民众创造幸福的环境与条件,但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不可能一夜建成,不合理、不公平永远存在,我们必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接受、应对现实,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美好的人生,不是说这个人什么都美好、什么都不缺,而是有一颗美好的心,也就是具有幸福的人格。我正在企业做员工幸福人格培训,分为“爱自己、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自然”,对照量化,自己评分。引导员工反省自己,提升自己。公民教育怎么做?幸福教育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倡导为了你自己的幸福要讲道德。
建设幸福德州,一是价值理念重塑,从财富最大化转为幸福最大化,二是社会系统再造,横向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纵向包括政府、社会、公民。
今天的中国,需要一个很好的目标,也需要一个很好的路径。概况来讲,以幸福德州为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保障民生为主线,以财政分配为重点,抓好社会治理创新,抓好公民幸福教育。这就是德州的幸福之路,也是幸福中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