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直辖市优势与障碍


昨天,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代表胡春华和广东省委在深圳宣布任命广东省委副书记、中共18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马兴瑞,为深圳市市委书记,原市委书记王荣已经调往广东省当政协主席。

 

马兴瑞,1959年出生,可以说是比较年轻的中央委员和市委书记。深圳市是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一个,也是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和质量高于天津和重庆,与北京、上海、广州一道,是中国的四个“一线城市”(见下表)。

 

 

深圳的人口是四个一线城市最小、面积最小的。但是,深圳的人均GDP是全国最高的,已经超过台湾的人均GDP,直接逼近韩国的水平。也就是说,深圳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大城市。广州排第二,天津第三,北京第四,上海第五,重庆人均GDP只有深圳的30%还不到。

 

这次马兴瑞担任深圳市委书记,其职别高于广州市委书记,因为后者只是中央候补委员,引起许多猜想。那就是,深圳能否成为中国第5个直辖市?本博主认为,要建立一个直辖市,必需考虑政治、经济、地理、人口,以及全国如何均衡发展几个重大因素。

 

广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其省委书记一般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市委书记,以及新疆区委书记一样。这是中国政治的一个特色,因为,首脑的政治地位决定该地区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地位。

 

从政治考虑问题,深圳作为直辖市,不利的一面是中央不会随便让广东一个省,一下子出现两个政治局委员。但是,如果把深圳作为直辖市,却有利珠三角的深度发展,有利制衡香港的地位。

 

许多港人对中国大陆不感冒,主要是有经济的优越性。但是,如果深圳能够强过香港,不仅在经济总量上,而且在发展的潜力上,大大压过香港,香港人就会比较服从大陆。“占中”问题就是一个笑话了。

 

从经济考虑问题,首先是深圳、广东对国家的经济贡献。一方面是税收,一方面是地方的发展。深圳的土地面积小,房价高,辐射作用仅限于1000来万人口,其发展的空间,明显受到区域和行政两层限制。把深圳变为直辖市,可以把惠州、东莞、中山加进来,使其人口翻一倍,土地增加两倍,可以发挥大城市发展的集聚作用和企业发展的集丛作用,大大提高所涵盖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从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均衡增长考虑问题,深圳作为直辖市却没有战略优势。

 

首先,如果把深圳作为直辖市,东莞、惠州和中山有可能被并进来,而这三个地级市都是广东比较发达的城市。这种兼并,对被并的城市是有利的,而对广东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却是不利的。因为,广东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地区发展差别,珠三角一直很难辐射粤东、粤西、粤北的所有地区。如果省的财力,因为深圳的直辖而下降,那么,广东有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区域差别。

 

就全国来讲,深圳直辖,对深圳有利,对整个“老”广东,也可能有利。但是,对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是不利的。

 

重庆之所以能成为直辖市,不仅是“老”四川人口多,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西部发展战略。西部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想缩小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经济差别。

 

改革开放的前2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那里有四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浦东新区,海南岛。这些开放城市和发展新区,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物理距离和思想体制落后,内陆地区被甩在后头,形成越来越大的区域差别。

 

1997年以后,西部发展,就是为了在西部培育大的城市集群和经济增长极。重庆、西安、武汉、郑州、长沙、昆明、南宁,等城市的发展,拉动了中西部的大发展,尤其是2007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危机,加上工厂内迁,以及中国10多年迅猛发展的交通和通信技术,打破了东、中、西部的联动发展瓶颈,促使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的发展差别。2010年以后,中、西部省份的GDP和投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东部省份的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深圳作为直辖市的政治考虑,利弊几乎相等。如果中央希望制衡香港,深圳直辖最有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深圳作为直辖市,利远大于弊,唯一要加的条件就是,直辖市的一部分税收用于补偿广东的落后地区。

 

但是,从全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深圳作为直辖市,不利于缩小区域差别,还有可能加剧这种差别。这恐怕是深圳作为直辖市最大的顾虑,也许,就是这种顾虑,中央很难下决心。换句话说,为什么不是武汉,而是深圳作为第5直辖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