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可以降到5%吗?


  
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可以降到5%吗?


 

  现在各级政府恐怕最关心的就是GDP增长了,最早是担心下降到10%以下,后来又要保8%,现在是盯住7%的目标,非常担心经济增长率再下降。总之,好象如果没有一个GDP目标,各级政府似乎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全世界好象也只有中国这样一个主要经济体在这样做,因为其他国家有他们更为关心的东西。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最新的经济数据,并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2014年中国GDP数据总量为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去年全年增长率为7.4%;2014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46531元。根据这组数据,中国经济每增长1%,其经济总量就会增加6365亿元。2014年中国的就业人口约为77253万人,就业人口人均产值为82387万元。如果年GDP1%增量除以就业人均产值,可以知道中国经济每增长1%即需要773万新增劳动力,当然这个数字的前提是人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变化。如果年增长率达到7%,就可以每年创造5411个就业岗位。这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如果我们的所有数字都没有问题的话,我们每年即使是7%的经济增长,也可以解决5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中国现在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不到1200万,换句话说,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降到1.55%左右,以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也可以基本解决新增就业问题。如果再扣除劳动生产率增长和经济活动不平衡等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率维持在2-3%之间应该也足够了。如果中国经仍有向下调整的空间,那么我们也可以足够的时间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必要总是担心经济下行的压力。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就好象很困难了,每年解决1200多万人的就业非常吃力,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至少到目前,我没有看到一个关于这方面的权威解释,这似乎也成了中国经济的一个谜局!

  怎么解释现在的这种情况?因为增加的就业人数是不能改变的事实,所以有问题的只能是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上,分析一下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中国的GDP总量有问题,数据明显偏大,水份太多,差不多被高估一倍以上;二是中国的人均GDP提高的很快,也即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中国经济仍然有足够的调整空间,即使降到5%左右也不会造成社会动乱。

  到底是哪一种情况,需要做很认真的分析,关键是要将数据弄准确了,特别是GDP的数据。然而这似乎以是一个悖论,因为中国最难搞准的就是数据,在集权体制下,地方官员为了所谓有的政绩,最容易做的就是造假,将本来是简单的数字搞得谁也弄不清楚,以便自己可以在其中浑水摸鱼。好在我们认为GDP根本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还是就业人数。就业即可以通过增加工作岗位来解决,也可以通过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来解决。只要能保证足够的就业率,其实根本不需要多关注GDP。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有四大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收支平衡。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讲,充分就业才是唯一目标,其他三个方面其实都是实现手段。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民生福祉,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本质,而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收支平衡,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都最终要解决就业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西方国家在讨论政治经济问题时,最为关心的其实也是就业问题,他们很少或是根本不考虑经济增长率,更不会确定一个年度增长率目标。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率只是实现就业目标的副产品。只有就业率的高低,才直接关系到政治人物的去留,而不是经济增长率的多少。

  然而在中国,情况却完全不同。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似乎有着特别的偏好,有人称之为GDP崇拜,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经济增长上面,各级政府每年都会郑重其事地制定一个经济增长目标,然后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反而将本来最为核心的就业问题放在了一边。在这种逻辑下,社会发展异化为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异化为GDP增加,GDP增加又最终异化为简单地百分比,最后是全国各级政府都为简单地GDP增长率疯狂,人们完全忘记了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也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畸形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就是将发展经济与民生就业割裂开来,最终让经济增长与社会需要日行日远,甚至到了完全不相关的地步。

  经济增长当然是就业增加的重要前提,但两都毕竟不是一回事情,有些时候甚至很少有什么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政府的注意力牢牢放到就业上,而不需要绕过经济增长这么一个大弯子来实现就业。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有关联,但两者在政府工作中的顺序不能随意颠倒。否则中国的经济就会出问题,中国的经济就会为增长而增长,将本来是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为一个GDP增长率,这样不但不会能解决就业民生问题,反而会恶化就业环境,造成社会不公平、不公正。中国的经济增长其实已经陷入了这样的一种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