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房价暴涨的人该醒醒了


330日,央行发布通知,把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从最低60%降至40%;同日,财政部将个人购买二手房免征营业税的期限由5年调整为2年;而在此之前的327日,国土部和住建部已经联合下发了《关于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在土地供应、消化各地商品房库存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国最新的,也许是最后一次挽救楼市的努力,正在以超乎预期的决心和力度在紧锣密鼓地铺开。

 

这次“救市”有三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特点:一是“明明白白我的心”,从2014年地方的“救市”,到去年“9.30”新政打响中央政府调整楼市政策的第一枪,再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罕见的多次提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并再次鼓励自主和改善性购房,稳定楼市的迫切性再明白不过;二是政策落地很急,在“两会”结束的半个月之内,重大政策,包括土地、信贷、税收等几乎全部兑现,组合拳呼呼生风;三是这次政策组合拳出台之时,外界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可谓降至近年来冰点,在历经一年之久的维稳举措之后,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开局不利。这种时机再次说明,中国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仍然处在难舍难离的状态。

 

对于这次“救市”政策的出台,笔者从来没有感到意外之处。因为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实在太重要了。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讨论谁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笔者多次强调,股市不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的真正晴雨表只有一个,就是房地产。从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际看,中国经济一直看房地产的脸色。2013年,房地产表现很好,大家的日子很好过;2014年,房地产全面调整,几乎每个行业都感受到经济的寒冬。2014年全年经济增速比2013年就下滑0.3个百分点,但感受到的温度截然不同,何也?房地产的表现迥异。基于此,笔者一直坚信,如果房地产真的出现调整,政府一定会出手救房地产。记得去年3月份,杭州楼市降价,业界讨论,政府这一次会不会救房地产,我在所有场合都坚持:政府一定会救,百分之一百会救,百分之一千会救。我认为,我们应该相信真爱。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是真爱,那一定是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爱。这个话在去年很多人还半信半疑,在今天政府出重拳救楼市的情况下,没有人再怀疑政府对房地产的真爱了。

 

之所以一些人不相信政府会出手救房地产,一方面是受了很多半吊子专家的忽悠,整天期盼房地产崩盘;另一方面是低估了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程度,一旦房地产调整,中国经济肯定没好日子过。想清楚这两点,对政府救市的逻辑就很彻底理清楚。但是,在一个对房地产感情极其复杂,情绪化的判断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情况下,中国房地产政策容易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有关方面明明知道房地产一旦调整,中国经济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又担心一旦调整房地产政策,一方面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努力,使得中国经济对房地产更加依赖,另一方面,在房价仍然高企的情况下,会遭遇民意的反弹。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真正绑架了,所以一旦房地产真正调整,很可能引发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好在面对宏观经济下滑的压力,管理层终于意识到在房地产问题上受道德因素的绑架的危险后果,从而明明白白开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在救市政策上不再羞羞答答。

 

政策大局已定,讨论的空间和意义并不大。笔者支持政府稳定房地产的努力,早在20139月份中国房地产还极其火爆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笔者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房地产自身周期、美元和国际资本流动周期以及全球经济的周期预判,2014年的房地产将出现全面调整,并且呼吁中国房地产政策应尽快从过去的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整为防止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系统风险。可惜,政策的调整总是姗姗来迟,在付出了一年的代价之后,政策总算改弦更张。那么,在房地产政策全面启动“救市”模式的情况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何去何从。

 

笔者注意到,一些乐观的房地产从业者已经在欢呼房地产春天的到来,期待房价的再次暴涨。很显然,这是一种非常不切实际的期待,也是对市场和政策的误读。笔者认为,精准理解“救市”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趋势,必须把握三个要点:

 

第一,不要低估政策稳定市场的决心。在政府工作报告三处提到房地产,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频频出台组合拳稳定楼市,这种节奏也只有08年金融危机之前可以相提并论。这意味着,今年房地产市场最低的目标是“稳定”,那些认为不管政府出任何政策都不会挽救房地产的观点很显然是情绪化的,没有看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的重大影响。

 

第二,要清醒的看到市场的巨变。今天房地产市场,已经完全不同于08年救市之时。笔者重申2014年一直强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四大变化:其一,供求关系巨变,中国房地产已经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80%以上的城市住房供应已经严重过剩。除了几个一线城市、热点城市、部分省会城市,住房库存的消化周期已经到了红色警报线,一些地方的库存甚至需要消化至少10年;其二,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在下降,过去买房炒房者,大都选择卖房和离开房地产,这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变化;其三,社会资金正在撤离房地产市场,2013年房地产火爆的时候,房地产行业的到位资金高达12.2万亿,占全社会融资额的比重超过70%,增速高达26%,而在2014年,房地产到位资金的增速是负增长,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前所未有的;其四,在基本居住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居民对房子的要求已经从“居者有其屋”升级为“居者优其屋”,需求的这种变化意味着未来住房需要满足这种升级的需求才有市场。这意味着,无论政策如何刺激,房地产暴涨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

 

第三、也不要高估政策的效力。在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短缺的情况下,政策带来的机会只是结构性的机会,对大城市、热点城市、未来属于人口流入的大的城市群而言,需求仍然存在,政策的组合拳一定会激发出真实需求,对这些城市的购房者而言,现在无疑是出手买房的好时机。但对于大量的库存太大,房子供应严重过剩的地区,房地产市场不会因为政策的回暖而告别调整,对这些城市而言,房地产的盛宴已经结束,痛苦的调整刚刚到来,政策只是一剂杜冷丁,暂时减轻了痛苦而已。

 

循此逻辑,未来房地产的基本路线图就比较清楚了:第一,大城市、热点城市、未来人口流入的城市,当下就是买房的时间窗口,购房者应该抓住政策的红利;二、住房供应过剩的城市,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要放弃房价再次暴涨的幻想,利用政策的掩护,千方百计消化库存,乃是上上策,幻想政策又会让房地产过几年好日子,太傻太天真;第三,各界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房地产已经进入到新的周期,必须用新的思维思考和判断房地产的未来。就房地产的基本面而言,目前是冬天,政策只是冬天里的一把手,仅供取暖过冬,绝非春天的故事。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都应该认识到,不管政府和房地产的爱情多么伟大,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住房已经告别短缺,政府救市不是还期待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引擎,而是不想让房地产成为拖累和炸弹。对于以利益为出发点的爱情而言,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爱情的结局将不言自明。如果想当然认为这是又一次饕餮盛宴,那将是人生中不可饶恕的错误。

 

记住:不是每一朵野百合都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