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国王,他的国家饱受外族的侵扰。由于常年战争,男丁与兵源逐渐枯竭,人口增长的速度赶不上战争消耗的速度。对于这个问题,国王的解决办法是雇佣外籍兵。简而言之,就是以夷制夷,用外族对抗另外一部分外族。结果之前的外族侵扰是止住了,新来的外族请神容易送神难,最后赖着不走还鸠占鹊巢变成主体民族。
这个故事在人类的历史上一再重演。罗马人撤离不列颠以后,为了抵挡蜂拥而至的西部苏格兰人、北方皮克特人以及爱尔兰人的入侵,不列颠人(Brits,实际上大部分是凯尔特人)请来德国北部的萨克逊人当雇佣兵。最终这些萨克逊雇佣兵就占住英格兰不走了,最终来自德国北部的盎格鲁和萨克逊人变成了当时英格兰的主体民族。(当时,德国北部日耳曼人大量迁徙到英格兰。丹麦安根地区的盎格鲁人定居英格兰北部、易北河下游的萨克逊人定居南部、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则住在怀特岛与汉普顿郡一带。)
鸠占鹊巢涉及到对于国家至关重要的兵制。雇佣外籍士兵通常都是国家衰落的先兆,高级文明日渐软弱,却想以夷制夷,最后被外族做大最后惨遭屠戮。东印度公司土兵、罗马哥特人蛮族雇佣军、唐朝番将都是鲜活的例子。
大名鼎鼎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雇佣当地人当兵,称为土兵。后来土兵逐渐发展到20万,人数远超只有4万的英国正规军。土兵叛乱最终引发了印度大起义,撼动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最终,英国决定结束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活动,由英国国王直接治理印度,东印度公司随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罗马帝国,在扩张期并没有逐渐做大自己的主体民族,而是把征服外族用作奴隶,用自己的主体民族去进行扩张。这样的结果是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张到足够大范围,地中海都成了的内湖,但是罗马帝国的主体民族总人口却因为战争、饥荒和瘟疫而下降,而原来到军队服役是提升阶级地位的手段,但是基督教出现后,读书以后当神父也是不错的途径,军队对于普通人的吸引力大降,兵源逐渐枯竭。罗马后期大量不得不吸收哥特人作为雇佣军,最后哥特人反叛,帝国逐渐沦陷。
唐朝“安史之乱”领头的两位番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史思明就是突厥人。唐朝除了中央可以掌握军队外,地方的节度使也可以掌握地方武装。唐玄宗时期一共设立了十位节度使,且多由胡人首领担任。这些节度使不断做大,到天宝年间,十个节度使掌握的总兵力为49万,而全国总兵力不过57万。唐朝变成“外重内轻”。主题民族不愿戍边、不愿参军,而边疆的外族逐渐进入节度使的军队,最终爆发了改变唐朝气运的“安史之乱”。
有趣的是,罗马蛮族雇佣兵如果在军队中服役25年,就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力。就像美国发绿卡一样,罗马政府会发一个 Roman Military Diploma 双折铜片凭证,即“退伍状”。凭此证,蛮族人及其服役期间所生的子女从此具有罗马公民权,可以在罗马帝国的道路和边境自由通行。通过赐予公民权的方法,罗马把帝国边境防御的任务转嫁到边境蛮族身上,确保了兵源供给。
美国也有所谓的“绿卡兵”,参军可获美国籍。美国也出现征兵难。一是在海外服役有性命危险,二是肥胖。美国目前有39个州,超过40%的年轻人过于肥胖。在17-24岁年龄段的美国人中有75%无法达到参军要求。另外教育差,也让征召合适的年轻人困难重重。
说起肥胖,美国是用垃圾食品喂饱穷人的办法维持社会稳定,但是招不到足够的合格兵源,将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如果要了解美国的垃圾食品维稳政策,只要了解一个词,叫“食物沙漠”。所谓的“食物沙漠”,指的是许多穷人都是住在美国市区,而这些较穷社区里面,超市里面可能都不会卖蔬菜和水果。一些美国的穷人只吃得起吃垃圾食品,包括汉堡包、炸薯条、炸鸡、可乐、炸薯片、比萨饼等等,蔬菜和水果等新鲜食物的摄入量远远不够,结果这些高糖分高油脂的食物导致热量超标,但是营养不够,还容易引起肥胖等疾病。
结果是,美国用垃圾食品养穷人维稳,导致没有足够合格兵源、只好用美国国籍吸引外国人参军,雇佣外籍士兵。这是美国衰退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