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陕西省委秘书长、三秦文化研究会会长、民俗专家、陕西省烹饪协会专家组顾问何佥铭先生三次来汉阴考察美食,多有论述,现摘要公布。
A汉阴有许多美食,我是知道的。省烹饪协会已经对汉阴作了初步考察,相信作为“陕菜之乡”,汉阴是合格的。可这回一来,一看,一听,一吃,却仍有些震惊,有些出乎意外。原来汉阴竟然有这么多的美味佳肴!许多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尝所未尝。
白火石汆汤。这道菜的名字就奇,就特。白?火?石?什么意思?服务员捧上来一个石锅,这让人联想到“石”字。大师傅将肉馅涂抹在石锅内沿,这是为什么?锅中有冷水,还有蘑菇、木耳。服务员端来一盆鹅卵石,热气腾腾,又将一方洁白的纱布盖在石锅之中,并且立即将这些烧得火红的石头放入石锅纱布之上。说时迟,那时快,石锅里的冷水立即泛起沸腾的泡沫,响起吱吱的声音。饭桌上有一片白花花的云雾在浮动。我们几个没有见到过白火石制作过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噢!明白了,这是石烹。用烧到透亮的石头使水沸腾,让肉熟烂,制作出一道鲜美的汆汤来。当服务员取出纱布和鹅卵石,将一锅热气腾腾的鲜汤奉献给在座的食客时,人们不禁发出惊喜交加的赞叹声。我是我们老祖宗饮食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开眼界了!
喝着这鲜美的白火石汆汤,听汉阴人讲一个源于清乾隆年间(李家成注:应为清道光年间)的故事。说是有位叫李训发的湖南移民,在流经汉阴的月河里拾得一些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鹅卵石,突发奇想:何不将此石烧红,放入高汤,煮熟肉丸,供我食用?经试验,效果不错。此法遂成为李氏家门祖传菜肴。到了民国,李氏第七代李传泽之妻刘裕云改进了制作方法,肉丸改为薄肉饼,增加了蘑菇和木耳,还有红枣等。长期食用,人们发现,还能清火、洁口,对牙痛、咽炎有一定疗效。从清乾隆(应是道光-李家成注)到现在,已经二百七十多年。白火石汆汤作为汉阴一道大菜、名菜,已经普及到全县所有饭店宾馆农家乐和民间,红白喜事,逢年过节,举行宴会,必定有这一道菜。
很有意思。这是传统名菜。这是代代相传的名菜。这是扎根民间的名菜。
面鱼酸辣肘子。面鱼,用玉米面粉或者小麦面粉制作,形如蝌蚪,俗称蛤蚂古斗。大众食品,在关中和陕南极为普遍。肘子则是一道大菜,荤菜。将大素与大荤,常吃的与不常吃的放在一起,融为一体,很有些创意。关中与陕南人喜食酸辣,这道菜味型特色鲜明。
在汉阴,还吃到许多地方风味小吃。最著名也普遍的是“炕炕馍”,四街八巷,满世界都有卖的。又名二面麻,因两面都布满芝麻。那天我们没吃早点就开始参观,从三沈纪念馆出来时,门口有一家卖炕炕馍的,店名叫做“沈氏炕炕馍”。这老板很会做宣传。我们买了几个分着吃,刚刚出炉,脆,酥,香,油,种种美味都有,很好吃。一边吃,我一边想:把这“炕炕馍”拿到西安去,拿到北京去,一定会受到热烈欢迎。这是小吃,是点心,是能给人以新鲜感的民间美食。炕炕馍应该有一个很大的商机。
还有一个猪血豆腐干,值得一提。前年,我的弟妹肖莉从旬阳带来两个“血馍馍”,黑黑的,硬硬的,说是安康特产。我感到稀罕,没舍得吃。这回在汉阴吃到了。说是叫做猪血豆腐干,汉阴小吃发展办编有《汉阴美食》一书(许多内容引自李家成著《汉阴风情》、《汉阴研究》两本书),收录此小吃。制作“血馍馍”时须将鲜猪血与豆腐搅和在一起,还要加些肉末、盐、花椒粉、生姜末等。这血馍馍要蒸熟备用。吃时稍煮或稍蒸后切片装盘。和豆腐干一样,可以单吃,也可炒菜吃。呈黑红色。集豆腐与猪肉之味于一体。传说此小吃发明于明崇祯年间李自成起义攻打汉阴时,农民杀猪劳军,偶然将猪血与豆腐混到了一起,食用时感到别有风味,遂流传至今。很有意思。
汉阴,一个移民县,一个古老的地方,多元文化积存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积存深厚。这里的美食,真的很有意思。
不禁赞美一句说:汉阴美食,你想象不到,非吃不可!
[注]本文原载2013年4月26日汉阴新闻网,刊入本书有删节。
B在安康一些地方,吃到一种叫做“合渣”的饭食。边吃边观察,边琢磨,想想大概是一种想方设法将大豆全部吃掉的饭食,还加着不少的青菜。好像比较多的是白菜。起初吃到的,没有很浓的味道,基本是淡味型,略带些儿甜。后来又吃到加了调料的。无论是否加调料,都是豆子味重,有一丝丝豆浆的意思。都有榨菜、辣酱、腐乳等小菜佐食。因为是在县上的饭店宾馆里吃的,那碗筷比较讲究,制作比较精细,感觉不错。
来到汉阴县,见到一位对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颇有研究的李家成同志,向他请教后,这才知道,合渣果真是将大豆全部吃掉的一种方法。先前多少年,大豆虽是巴山地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农民所能够占有的也十分有限,所以,必须最充分地利用起来,以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解决非解决不可的吃饭问题。合渣,是巴山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不得已而找到的一种吃饭方法。他们是将大豆连皮带浆带渣,通通地吃掉了。先前,巴山人家,多半备有一盘石磨,合渣饭是随磨随吃,没有浪费的。浪费不起啊。
李家成说:这是一种真正的平民食物,城乡人民都吃。正因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吃法,所以,先前无论家境多么贫困,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贵客,都是不吃的。现在不同了,偶而吃一回,反倒别有风味,感觉很好。当然,那吃法是大大地改进了,譬如有了调料,有了佐饭的榨菜、辣酱、腐乳等小菜等。
[注]本文2008年在人民网发表
C秦巴山区老百姓爱喝酒。十个人有七八个多少喝几杯,其中三五个,那酒量,一回三五两不成问题。生长在陕西省安康地区,对家乡情况十分熟悉而又喜欢研究民俗的李家成先生,曾在汉阴县龙垭镇柳林村第蹲点,他作过了解,这里的农户,一年下来,每家最少要喝百十斤酒,多的要三五百斤。估算起来,平均每人每年要喝二三十斤酒。可是截止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在这样的地方,大部分城乡居民,喝的还是本地农民酿造的酒,而不是大小酒厂生产与出售的酒。这里的酒不装瓶,不贴商标,没有牌号,也不在正式的市场上销售,而是饮酒者与酿造者,一个人一个人地直接打交道换取的。在小县城,常有酿造者骑着自行车,蹬着三轮车,挑着担子,带着他们酿造的酒,走街串巷,向饮酒者推销。家属院常有他们的身影。乡村里,喝酒而不酿造酒的人家,便到酿造者家里去预订,或者拿了瓶瓶罐罐去灌,有用钞票的,也有用粮食的。这里是一个饮酒者喝自己酿造的酒的桃花源。是饮酒者但不酿造酒的,并非一定不会酿造,这里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有过酿酒的历史,都出过酿酒能手。许多人家,至今仍然保留有酿酒的工具,即便不再酿酒。为什么是这样?有人说,因为这里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包谷,包谷多了,与其卖掉,那价钱太低,不如酿造成酒自己饮用更划算,反正这里的人,差不多都爱喝几杯。这可能是一个原因,不过,可能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这里的气候条件,劳动状况,都需要喝几杯酒,高山居住阴冷,水田操作潮湿,常年背着背篓干活,常年爬山爬坡,都会引发饮酒的愿望。二是这里的商品经济发展较慢,还不具备让大多数老百姓从市场上购买瓶装酒饮用的条件。
[注]本文2008年10月24日在人民网发表。
(载李家成著<汉阴拾韵>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