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里,什么热点都挺不过三天,对于商业市场也同样如此。没办法,信息太多,所有人都为了消除未读消息那个小红点而疲于奔命。
但UBER算是个例外。
从初入中国到现在的轰轰烈烈,UBER始终在浪潮之巅。粗略想想,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1. 商业模式的成功探索,“就近选择无法拒单”这点带来的效率与用户体验的讨论,本身就是个超大的话题。
2. 走钢丝绳式的“私人运营”,不谈这种模糊黑车到底是否合理合法,光是广州UBER总部被查处就足够吸人眼球了。
3. 最让人感受深刻的一点,是UBER这股风潮让很多人真切的感受到,这股风潮已经吹到了你身边的大多数人,甚至是你本人身上。
如果说之前嘀嘀和快的带来的轰动只是让那些依赖出租车的群体感受到了利益,那么UBER则是把许多的普通人、许多的普通人、许多的普通人(重要的事说三遍)变成了UBER的司机。
这简直不可思议。
其实UBER之前,已有类似的情况,即是代驾行业。笔者试用过几次代驾APP的服务,最大的感受即是,因为代驾需求的时间段关系,代驾的司机似乎做的是一份“兼职”,这是一份,极为弹性的工作方式。
作为代驾司机,他们其实是在出卖自己的“剩余时间”。
而你也根本无从想象,在白天他们从事的是怎样一份工作,或者他们赚的根本比乘客多的多。他们做的,只是将自己的24小时按自己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次十分有效的切割。
《第一财经周刊》将这种模式总结的很到位:供给方获得了灵活的工作时间,而需求方则得到了最迅速的服务。
这也许是一种正常的历史进化。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铺设起了这样一个基本概念,即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无障碍的活动,人人永远在线,如果你愿意,随时可以共享自己的位置与时间。
那么除了无意义的聊天八卦和各种Emoji之外,我们还能互相传递些什么?
各种服务、各种技能、乃至是各种知识以及经验。
在三月份,果壳网上线了他们的“在行”项目。
这是一个O2O加C2C式的项目。而且让人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行家”涉及的范围十分之广:
没错,这意味着你花300元请教了一个互联网大牛1小时之后,大牛完全可能反过来花300元又和你聊了1小时,因为你是个资深的旅游达人/健身教练/吉他玩家/金融行家/幼教专家/Hi-Fi发烧友...
不谈现实只谈理念的话,你会发现这种知识流动为载体的人际交流,是一件极为美妙的事。
供给方可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而需求方可以收获最匹配的服务,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供给方或者服务方。
这种按需经济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只要你有时间企业有需求,你不光可以成为UBER的司机,甚至可以给饿了么送餐,给顺丰去送快递,而且你以为必须有部车才行?律师、医生、厨师等等专业化人群,甚至是所有拥有一项技能的普通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发光的土壤。
所以,现在你是否对“碎片化时代”这几个字的内在涵义,有了更深的解读?
谈营销--出卖剩余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