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墓地究竟代表了什么?


 中国式墓地究竟代表了什么?

 

2015527日微信公众号墓政参考登载了江苏省扬州市殡仪馆管其君先生中国式墓地,未来路在何方?一篇好文。

文章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式墓地,究竟代表了什么?我们能够从墓地汲取什么营养?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哪些正能量?这是我这近年来看到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提问。

要回答管先生的提问既是简单的又是困难的一件事。

文章说:“美国著名的纪念公园设计者伊顿·休伯特认为,墓地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是艺术和建筑的珍藏品,是宗教信仰以及精神观念的陈列。这句话己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回答了管先生的第一个问题。

在中国,墓地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么?如果代表,那么它主要代表的是国家和民族的统治者的统治成果的历史,因为只有这些人才有权穷尽天下民脂民膏去建筑那些建筑的艺术的珍品。如果说,西方殖民统治者把侵掠的财富主要奉献给了上帝,那么,我们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历史上相当多的统治者则把掠夺来的财富占为了己有,他们因此而是非神圣的。如果用这些墓地来代表中国式的墓地,我想还可能真不是管先生的语义。如果用那些阴森恐怖的百姓坟茔来代表中国式的墓地,虽普遍性极强,但艺术和建筑的珍品还真不是,也应当不对管先生语义的蕴义。那么,什么是管先生心中的中国式公墓呢?我还真理解不了。

如果把美国著名的纪念公园设计者伊顿·休伯特的观点:“墓地是宗教信仰以及精神观念的陈列。来当着一种建造墓地的精神主题的话,那么,就等于说墓地中应当是不同宗教的、信仰的,还可以是各种不同观念的充分而形象的表达。这无疑地等于认为墓地应当或可以是人类对世界的不同的理解的合法表达的自由领域,是一个可以从活人的现实世界的时空观之中超越出来一些的特殊的、思想化的空间。 当然,我们不能用一位西方人的墓地设计理念来比量中国的事实,简单的理由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同时留下一个这样的问题,墓地文化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就不能用伊顿.休伯特的墓地设计理念来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理念呢?

在我看来,从现存的实物来看,传统的中国墓地在满足埋藏的基本功能之外,其它的一切构作物基本上都是按照一种叫大象其生的观念来营建的,其中摻入了一些在思想品质上相对粗糙的但确是有利于逝者本身的轮回”“转世等宗教元素。所以有了的皇陵、等级森严的官墓,附庸权贵的富人坟场,凌乱荫森的百姓坟茔。现代公墓也不过是这种总体形势上的一点外表上的小改动,都不涉及核心内容和意义的。在这种状态下,用什么,哪一类来代表中国式墓地就只能各取所需了。

不过,中国式墓地究竟代表了什么的问题就相对比较能够回答了:大象其生为设计和建造理念的中国式墓地代表的是使用者生前的生活场境和社会地位,是这种场境和地位利用遗体安葬方式的空间的一种习惯性延伸和和特殊还原。如果一定要进一步追问究竟,那么,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墓地中,主要反映了两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一种是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国家观念,另一种是以传统民族文化道德伦理为主的宗法思想。

现代中国,官方对墓地的定义是进行遗体、骨灰埋葬或安置的场地。公墓就是指专供公众进行遗体、骨灰埋葬或安置的场地。这个官方定义是很明确的,墓地就是一处人类残骸的集中处置场地,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上的内涵,那么就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当遗体或骨灰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纠分的时候,它们就是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这种对死人非的对生命的认知,决定了中国现代公墓对遗体、骨灰的处置原则和方式。

总之,中国式墓地代表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人们在不同时期里对世界的理解和臣服。我认为

管先生接着说:“国内被曝光的豪华墓地并不在少数。某些人的身后之事极尽排场,安葬之地不仅要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墓地修建也是一定要豪华大气。其实,这些“高大上”的墓地真的能够光宗耀祖,荫及子孙吗?除了遭受人们的唾骂,真能给后人的心灵留下点什么嘛。我想这才是当下人们最应该反思的。”

    管先生的这种隐含正义色彩的情绪,我是能够理解的,并接着说两句:

    1、中国式墓地里的风水是主观象征性的而非科学实证性的,对于生前有诸多非善之行者,墓地再大也拯救不了那些注定要下地狱的命运。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而这种因果报应不是私造几个夸张的地墓风水可以逃避的。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意识中,唯美德可以荫庇子孙,即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大墓恰恰缺乏这种精神上的功能,孔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墓地也不例外。一些现代人营造的豪华大坟也不会因材料的更新而自然具有了精神上的特殊功能。

    2、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乏反思的能力,但一直比较缺乏反思的勇气。除了某些宗教式的承诺之外,几乎无从在墓地中找到把对墓地的文化深刻反思指向后生命文化形态的历史实证。当下的世界,人们的心灵许己被染成杂色,墓地的物化己决定了它净化生命的功能的丧失。在人们对豪华大墓投去的目光中,很难发现有反思情绪的流露。这是一种现实价值观造就的客观现象。豪华大墓与现实生活是那么的贴近,它象征的东西实太丰富,虽然相当部份都己与使用者不发生任何关系。就这一点,管先生可能会有所失望。但我不会,因为我从来就没对此有过热切的希望。

 “我们能够从墓地汲取什么‘营养’”?我看这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还真从墓地中汲取了一些思想“营养”,举几条吧:

    1、任何人都是有限物,死亡将一切平等。墓地的实存证明了这个道理。

 2、没有人有能力给自己下葬,所以,没有人能够疯狂到万事不求人。

 3、相对于“灵魂永生”,“永恒在瞬间中存在”,是一个更具价值的观念。

 4、相对于“往生极乐”,“活在当下”是一个更具积极性的生活态度。

    5、给他人送葬或扫墓,其实就是练习和预演给自己送葬或扫墓。

    6、对于少数“觉悟”了的人,墓地并不一定是一件人生的必需品。

 7、墓地的奢简并非与使用者生前的品行成正比。

 8、活着为自己准备好墓地,闭眼时就多一份最重要的力量。

 9、真正的墓地在活人的心中,而墓地本身无缘于“永存”。

    至于“墓地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哪些正能量?”因我首先无法确定心中对“能量”的科学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厘清能量之正负了,只好闭嘴。

    从业二十余载,难免会心生倦怠,倦怠中自然也夹杂许些抱怨。最大的抱怨就是这行业的工作者本人都无法从行业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中得到一份能实际改善现实生活的特别福利,公交公司的员工乘坐公交车免费、卖鞋的女生自用的鞋可以享受成本价之类。听说有人曾建议某企业是否专辟个“员工墓园”,老板关心的是成本和获得者的条件,员工关注的是能否转让变现,最后搁置待议。现在想想,幸好搁置了。因为员工们基本回答不了“放你在这儿,你满意么”的问题,这份“大福利”因回答不了“中国式墓地,究竟代表了什么”的问题,也就成了失之所幸。

    最后,权且也借用熊培云在《巴黎·墓地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随笔结尾的开头语:“什么时候,当我路过东方的城市与墓地,没有一点阴森与恐惧,生者与死者,墓里墓外,可以温暖我们的身骨?”这种理想不是不可能变为现实,只是需要的时间也许会很长很长。因为这里需要的不仅是墓地的自然环境的改良,还应包括对墓地语义的再建。

    感谢管其君先生提出的这个既专业又有深度的问题,启发了我的思考方向。

    感谢微信公众号“墓政参考”的转载,让我看到了这么好的文章。

                                   2015529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