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并不是不断制造问题的管理


 PDCA循环并不是不断制造问题的管理

-----答网友说改革就应该是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过程。

汪华斌

为什么中国社会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改革不是减少问题而是增加问题?这些中国特色使很多管理人看不懂,所以对改革产生怀疑也是一种正常的思考行为。但是我们社会是一个正能量的社会,能够发牢骚但不能对改革说三道四;所以有网友评说“PDCA循环并不是终止问题的管理,而是产生问题的提升式管理;因而改革出现问题也是相当正常”的了。我不评说这是不是正确,我只是就PDCA循环说说我在体系提升中的体会。

首先任何体系都是会有问题出现的,这就是木桶理论的短板原理;也是日本人“逢修必改”的创新原则。就是说只有将木桶里最短的那块木板增长,这整个木桶装的水才会增加;于是这时候又出现了新的短板,因而要再增加装水量就需要对这新出现的短板进行加长;这就是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而日本人的“逢修必改”的原则我原来的文章多次谈到过,说日本人不善于整体创新;但天生的会改造问题。如日本人对设备事故从来没有更新零件的概念,而是分析为什么这里能产生事故;从而对产生事故的零部件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事故周期延长寿命的目的。当这里的零部件周期延长寿命了,必然又有别的地方会出现事故;于是又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改进,从而实现整体寿命延长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人的设备没有局部质量过剩的概念;全部是要坏就整体都坏了。如我原来文章说过的落地电扇,中国的出口落地电扇其底座是不锈钢的;而日本的落地电扇的底座竟然能与摇头部件同时坏,这就是日本人的“逢修必改”但却不出现质量过剩的原因。

在我们的体系管理中,其原则就是这么回事;全部是针对问题而制订出对应性的措施,通过实施后看原来的问题解决与否。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则这措施就能标准化;通过拓展的新标准化而实现体现的上升。但这个上升的标准化首先应该是能解决原来体系问题的措施,而且还是实施后体系就能避免以前问题的再发生;这就是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然而我们社会为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实施了经济适用房政策;可实际还是没有解决老百姓的住房,倒使权力者成为了经济适用房的主人。如我们知道住房改革本来的目的是解决住房不公的问题,何为住房不公呢?就是领导年年住新房,而老百姓只能住领导换出来的旧房;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社会开始了住房改革。然而住房改革后不断没有解决住房不公的问题,反而是领导的住房越来越多;而老百姓则一劳永逸地没有住房了。因为老百姓是商品房买不起,特权房又没有老百姓的份;因为老百姓成为住房的自谋出路者了。而我们社会的领导者不仅收入水平能够买商品房,而且同时还有特权房;再加上通过权力谋取的商品房或其它各类住房,所以改革使领导成为我们社会住房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的改革肯定不能说是成功吧,因为老问题(住房不公)没有解决;反而更加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所以说我们社会的住房改革肯定不是管理学上的PDCA循环。

我们再来看人事制度的改革,这应该是社会公平化的改革方向吧;因为通过改革实现所有人具有平等竞争的权力,从而实现社会竞争的公平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社会的人事改革最先开始的就是砸毁了老百姓的铁饭碗;使老百姓全部变成了都是一次性纸饭碗的人。正当我们全社会都以为领导也会砸毁铁饭碗之时,谁知领导的铁饭碗变成了金饭碗;这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官本位”等级越来越森严的原因,也是改革使我们今天社会“同工不同酬”成为普遍现象的原因;因为收入水平与每个人的身份有关,这难道就是我们当年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不如全社会都是铁饭碗更公平;因为现在是老百姓手拿纸饭碗,而官员千篇一律地手捧金饭碗;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

有人说对文革不寒而栗,因为不公正能马上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然而没有人说对改革的评价,因为很多人从体制内被强制性下岗难道不是命运的改变吗?因为一些只想自己致富的人只能通过罪恶来实现,所以权力成为通过百万富翁桥梁也是中国特色。这些人掌控着权力,所以同时代好多人只能受伤;这也是我们今天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因为剥夺别人财富而使自己致富的步子更快。

改革不仅使全社会的人都唯利是图,更是使大家都急功近利;因为这影响着中国社会整整三代人,所以我们社会想建立大公无私的思想至少需要50年时间;因为消化改革造就的唯利是图影响至少需要40年,这就是我们社会的PDCA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