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新出版的《文史天地》2015年第1期,刊登了此文。先发上半部。
●李满星
台湾学者柏杨在其《中国人史纲》指出:“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此言可谓精辟。探究唐太宗李世民之执政,可谓德政,和其母亲窦氏知书达理,家风谨严,悉心教育培养息息相关。
一 才貌品佳深明大义
抚育一代伟人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出身名门望族。史载,窦氏,出身于世家。其远祖为避难,于西汉新莽年间徙迁平陵侯苏建封地武功而居,故亦称京兆平陵西人。其父窦毅曾为北周时期定州总管,封爵神武公;母为北周的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可谓皇亲贵戚之金枝玉叶。窦氏少时可谓才貌品能绝佳的奇女子!其出生后不就即“发垂过颈”,三岁时则发长齐身,可见其异;少习诗文,善诗词书法,涉猎诸子百家,“读《女诫》、《列女》等传,一过辄不忘”,嗜好度曲弹唱,显得聪慧过人;还极具贤淑之性、温婉之情,为时人所称道,可谓有着大家闺秀难得之蕙质兰心。
尤为瞩目的是,此女自小练就了“遇事多谋,且能机智周旋”的能力。她受舅舅周武帝宠爱,被接去在宫廷受教育,小小年龄就深明事理,显得持重老成,已经懂得了臣藩之礼、应变之道。且说偏安一隅的周武帝,当时实力还比较弱小,面对强大的突厥威逼侵扰,不得不采取和亲策略,迎娶了突厥公主为皇后,但日常生活中夫妻关系很冷淡。生活在舅舅周武帝身边的窦氏,虽然小小年纪,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此小小女子,毫无忌讳地对舅舅周武帝说: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突厥还很强大,舅舅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好好对待突厥皇后,只要突厥配合,江南和北齐就容易对付了,统一大业也容易实现。小小女儿家,这一番发自肺腑的童言,让一代枭雄周武帝听了,如有灌顶之醒,深以为是,竟然乖乖地听从了小外甥女的指点。当时朝中官员虽然也看到这一点,但耽心因言获罪,竟无人敢向周武帝晋谏言。可就是这个小女孩,敢直言不讳指出,可谓胆识谋略实在不简单。话说窦氏,随之又像一个小大人似的,几乎天天来到新皇后的宫里请安问候,还为皇后弹曲唱词,解烦除闷。作为一个还未及笄的姑娘,她机智周旋,渐渐弥合了周武帝和新皇后突厥公主的裂隙。
拿破仑曾说过一句话:法国的未来在母亲身上,只有好的母亲才能教育出好的子女。诚然,“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伟大的政治家都有如此深邃的见解。此时,后来成为大唐皇帝李世民之皇后的长孙氏,小字观音婢,其伯父长孙炽,恰在后周朝廷为官,是周武帝的近臣。他对窦家这个小小女儿家之“遇事多谋,且能机智周旋”的能力留下深刻印象。后来,长孙炽任隋朝尚书,为三品大官。其侄女观音婢到了及笄年龄,提亲者络绎不绝。长孙炽对弟弟长孙晟说:窦氏这样睿智的人,培养出来的儿子一定神奇,应该想办法结为婚姻。长孙晟很赞同哥哥的话,就托人给自家女儿观音婢和还是弱冠之年的李世民说亲,定下了这门婚姻。长孙家族主要看中的,是李世民母亲窦氏的家风。他们深知人才与家风的密切关系。这样看重家风的眼光和见识,即使在1500年后的今天,也是不同凡响的。
大定元年(581),此窦家女已13岁,出落得楚楚动人,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可就在此年,掌握北周朝廷实权的隋王杨坚,威逼静帝“逊位”,他自己称帝,建立隋朝。窦氏听舅舅家族噩耗后,眼泪喷涌而出,一头扑到床上痛哭,发狠道:“只恨我不是男儿身,不能拯救舅舅家。”他父亲窦毅赶快来捂她的嘴,低声劝告说:不要乱说,这是会被族灭的啊。这位豆蔻年华的少女,悲愤之中提起毛笔在纸上抒发自己内心感怀:“国亡心亦碎,无暇选夫君。誓言复北周,巾帼胜须眉!”
有如此聪慧知书达理而又深明大义的女儿,窦毅自是十分喜爱,对妻子说:“女儿才貌如此,绝对不可随便许人,委屈了她。一定要找一位配得上的女婿才行。”
二、相夫教子孝慈理家
一家有女千家求。为了给到了该谈婚论嫁年龄的尽快选择女儿到如意郎君,窦家则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来个比武招亲。让贵族公子前来求婚者,先试本领,给两只箭,只要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可以允诺婚姻。前后来了几十位,一概没有“中目”。李渊最后参加角逐射箭,连发两发,竟“中各一目”。不仅窦毅大悦,看中了李渊;且窦氏也喜滋滋地将红绣球抛给了他。
窦氏嫁给李渊后,主要居住在长安京畿之地武功县西南的渭河北岸旧宅。其时,李渊任隋岐州刺史。西谚云“好女人是所好学校”,委实不虚。窦氏婚后,不仅因以孝闻,还让丈夫李渊在家庭这所学校成长毕业。
且说李渊家族,“世居陇右”,即如今天水一带。其为魏晋时期西凉国(今甘肃河西走廊酒泉一代)创始人李嵩(351-417)的七代孙。李渊七岁时,承袭死去父亲唐国公爵位。隋时,因是独孤皇后姐姐的儿子,即文帝杨坚的外甥,“特见亲重”,为禁卫军官,补千牛备身。“千牛”,乃刀名,喻其锋利,可宰千牛。皇帝升殿,执掌御刀弓箭,侍立左右。李渊后外放任京畿之地岐州刺史,州府设在武功。
初婚后,窦氏和李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用她的温婉体贴,让在各地辗转为官的李渊,感受到了家庭幸福。有一首民歌,据说是窦氏,在家门前观漆水入渭河景致所吟唱:“漆水清,渭水明,两水汇流亮如晶。左岸槐,右岸柳,渭河漂行船几艘。相公那知吾家美,只有居住才明白。”可见,其时住所虽简陋,但这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很知足,不仅给一直因在三品以下官位辗转无法提升而郁闷的李渊,增添了安全感,且给新婚生活以无限的乐趣。
李渊的母亲,因丈夫李昞去世很早,平素性情严峻。病危时,她的几位儿媳因怕伺候不到遭谴责,以各种借口躲避。唯有窦氏对婆母“昼夜扶侍,不脱衣履者,动淹旬月”。百善孝为先。窦氏,百般委屈自己孝顺婆婆,不仅赢得了丈夫李渊的敬重,且在李府上下树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和声誉,让童年时代的世民,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他见母亲尽心服侍奶奶,对母亲越发敬重,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报答母亲。
窦氏还以其超常的才华,让丈夫李渊为之佩服,并有了依赖感。一日,李渊闷闷不乐的回到家里向夫人叙述,隋炀帝嫌他脸上皱纹多说他是阿婆脸,窦氏听后反倒乐呵呵地说,“阿婆好呀!阿婆就是堂主的意思,夫君不是唐国公吗?那不就是说你是唐主吗,有啥难受得,应当高兴才是。”善解人意的窦氏一句幽默的话语,说得李渊眉开眼笑,抚平了丈夫淡淡的忧伤。
史载,李渊喜爱骏马,曾多蓄养不少。“遇事多谋”的窦氏劝他:“皇帝(指隋炀帝)好鹰爱马,这你是知道的,你马养得这样好,曷不上献?独留己用,别人奏报,皇帝知道了,容易怪罪,你要慎重地考虑。”李渊舍不得上献,后果真因此获谴。李渊经过反思,多次搜寻鹰犬以进,不久擢位将军。李渊后来对儿子李世民说:“我要听你妈的话,早就当上这个官了”。母亲窦氏之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让儿子李世民十分佩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