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频繁造访,丑化了中国形象,也加剧了国人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渴望。党的十八大顺民心、得民意,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们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进行“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凝聚着全体中国人的共识,是中国梦的生态篇章!
对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少年时代流传着充满“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神的传奇故事;青年时代演绎着“多拉快跑”、“跨越式发展”、“GDP第一”的英雄故事;进入21世纪,迎来了我们的中年时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党的十八大更进一步,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从人定胜天,到跨越式发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再到建设美丽中国,直至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中国发展观的历史进步。
遵循“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人多树少”是中国最大国情,“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植绿造景、美化祖国”是当代国策。建设美丽中国,林业工作要念好“三字经”,即突出一个“美”字,美字当头,围绕美丽中国梦做文章;立足一个“绿”字,绿字为本,扩张绿色版图,升级绿色版本;狠抓一个“改”字,改字力行,建立起富有活力、持久动力的林业体制机制。
“美”字当头,让美丽中国梦的旗帜高高飘扬。
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生态篇章,也是中华儿女共同追寻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旗帜上写着四个大字:美丽中国。在美丽中国旗帜下,追求经济发展,但不是拔苗助长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灰霾色的发展,而是绿色的发展、循环的发展、低碳的发展。追求增加GDP,但不要带霾的GDP,不要灰色的GDP,而是要绿色的GDP,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GDP。高举建设美丽中国旗帜,用机制体制创新,动员、凝聚、发挥各方面力量。高举建设美丽中国旗帜,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与“植绿造景、美化祖国”并重,推动林业转型升级。突出山川大地披绿,加快荒山荒地造林,让祖国山河披上美丽绿装;突出城乡居民身边增绿,创建森林城市、园林乡镇、绿色村庄、绿色矿区,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增加优美的生活空间;突出发展自然之美,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成为自然的精华、美丽的地标和城乡居民向往的美景胜地;突出营造流动的树景观,让公路线、铁路线变成绿树成荫的风景线,使历史文化圣地成为树风景一展风采的观景之地。由绿到美,由富到美,绿而美,富而美,美而绿,美而富,美丽中国梦渐入佳境。
“绿”字为本,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
海洋占据了地球广大区域,蔚蓝色是地球主色调。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工业制造业突飞猛进,穿越海洋的国际贸易加速发展,载着工业制造业货物的船只,密集行驶在通往各大洲的航道上,人类文明进入了海洋时代,即蓝色文明时代。在蓝色文明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时代。人们在森林、草原上开辟出耕地,种植庄稼,饲养牛羊,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展开陆地经济往来,载着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马帮、驼队,熙熙攘攘,星夜兼程,行驶在崎岖的商贸线路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便是此间最繁忙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追及更远以前,当人类文明还只是露出一线曙光的时候,地球陆地森林密布,广披绿色。现在,地球陆地表面依然以绿为主,但绿色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当初。以前的文明,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黄色文明还是蓝色文明,无不以森林减少、绿色退却为根本代价,由此地球绿色版本的级别一降再降,这等于是“去绿色化”的文明演进。其结果是人类文明深陷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也是“绿色危机”。走出绿色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绿色化发展战略,升级绿色版本,扩大绿色面积,提高绿色质量,让文明走进绿色。以树木为基本元素的森林植被,是地球陆地表面最耀眼绿色标志。在人多树少的中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治国上策。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之基、生态之基。地球卫星成像图显示,陆地表面绿色区域有些是深绿色,有些是浅绿色,有些黄色与绿色相间。深绿色是至今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区域,也是陆地生态核心区,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堡垒。要在深绿色区域设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最严格最有力的保护措施。浅绿色是森林生态系统遭受轻度破坏,抑或是幼林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比较重要的生态区域,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生态修复。要在浅绿色区域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促进其休养生息,自然修复。呈现绿色与黄色过度特征的区域,已经是绿色与黄色较量的边缘地带,也是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区域。对这一区域,必须实行退耕还林等“还”字号工程,恢复与重建森林,让绿色覆盖黄色。绿色与黄色相间的区域是生态脆弱区域,也是生态修复极为困难的区域。必须采取人工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源风沙治理等“防”字号工程,进行集中治理,加快恢复进程。
“改”字力行,让改革成为绿色版本升级的推进器。
升级绿色版本,实现美丽中国梦,需要(1)提高思想认识,让思想到位;(2)加快科技进步,让技术到位;(3)加大财力支持,让资金到位。但是,制度是一个大笼子,如果制度不到位,思想、技术、资金难以到位。制度设计到位、落实到位,若干难题迎刃而解。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这些精辟论述,深刻阐明了自然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阐明了树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核心地位。林业工作者,要领会其精神实质,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积极参与,主动推进生态制度建设。
首先,主动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建设。依法确定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划清国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家庭行使承包权等权益边界。解决好国家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管理人权益不清、权责不清的问题,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人和管理人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认真研究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的所有权、资产产权和确权登记等问题,完善用途管制措施。
其次,主动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守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底线,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不可触及的“高压线”。国家划定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制定法律规范、管制措施、管理办法等途径,把生态保护红线落到图班、地块,建造生态安全新局面。
第三,主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建立国家公园是当今世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模式。建立国家公园,可以有效增加生态供给,更好保护自然资源、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国家公园体制内,包括了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考古遗址公园、海洋公园等。林业部门管理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这些是国家公园的重要依托,也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重要基础。要抓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
第四,主动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就是利用价格、税收、财政等手段,有效调动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增加生态建设投入。通过建构多元化补偿方式和动态化补偿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支持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此相适应,抓紧研究诸多问题,比如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等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问题,设计和开征有关资源税问题,森林资源生态供给价值和差别化补偿问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问题,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问题,以及森林碳汇交易问题等。
第五,主动推进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建设。国有林地占全国林地的40%。国有林分为“两大块”,各占“半壁江山”:一块是“国有林场”,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另一块是“国有林区”,产权在中央政府,管理权和监管权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使用权在地方政府,应厘清三者关系。加强森林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建立起既有利于扩大森林版图,提升森林质量,又有利于增强经营活力,权责利相统一的国有林区发展新体制。
第六,主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建设。集体林地占全国林地的60%。全国1亿多家庭拥有林权证,户均森林资产约10万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建设,关键在于赋予家庭更多财产权利,让林权可抵押、可担保、可流转,实现资产到资本的转换。健全财政金融、森林保险、林权交易等政策,积极发展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第七,主动推进生态修复制度建设。中国是全球生态最脆弱国家之一,生态修复的任务极其繁重。必须加强生态修复制度建设,提供生态修复的行动准则。要从规划制定、法律法规、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研究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制度保障。《决定》提出“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范围。”这是退耕还林的新起点,要抓紧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新举措,力争取得更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果。
第八,主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设。抓紧建立生态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研究制定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办法,科学鉴定生态损害范围、程度及价值。探索编制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加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行政体制建设。
我们正在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极为复杂、极为艰巨,其中有不少是国内外生态政策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精心做好思想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和人才准备。
树,美丽中国三字经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