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和毛岸英在朝作战的日子


回忆和毛岸英在朝作战的日子
秦斧晨(红雪)

 杨志明,抗美援朝老战士,曾三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等功勋奖章。今天,他向我们讲述了在朝作战期间一段鲜为人知经历。

1950年10月18日,奉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随即志愿军司令部于11月22日夜全部抵达“大榆洞”。

杨志明记忆中的毛岸英,高大英俊,目光有神,透视出聪颖、干练的灵气,说普通话,梳着中分头,身穿粗黄呢子军服。从着装上看,应是团级干部。担任原苏联派驻志愿军司令部的高级军事顾问团俄语翻译,同时兼任彭德怀司令员的机要秘书。

当时志愿军司令部驻扎在朝鲜大榆洞。杨志明所在的机要处与司令部住的平房中间隔着一条10米宽的路。按照规定,凡是机要处给彭总的电报,都要由毛岸英签收、保管以及返还给机要处销毁。所以,毛岸英几乎每天都到机要处来,有时是退还电报,或是看看有没能给首长的电报。

在入朝前,机要处的同志就听说毛泽东的儿子也要来朝鲜,没想到就坐在了杨志明和其他5名机要翻译跟前。大伙非常拘谨,不敢和他主动谈话。毛岸英看到这种场面,很懊丧,转身站起要走,但还是回过头,微笑着对战友们说:“我是不是像小说上描写的青脸红发的妖怪?”他这一说,把大伙逗笑了,对毛岸英说:“毛秘书,你长得挺帅呀!”大伙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开了腔,沉闷的气氛被打破了。呆了一会儿,毛岸英说:“如果同志们不欢迎我,那我今后就少来点吧,免得打扰大家,你们总是把我当外人看,这我可受不了。”大伙的情绪活跃起来,对他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就异口同声地说:“欢迎毛秘书常来。”毛岸英非常开心地笑了,说:“有同志们的信任,我就放心了,这才不致于过了多少年后,不会把在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给忘记了。”听了他的话,大伙的眼睛都湿润了,感到毛岸英像大哥哥一样平易近人。

杨志明记得入朝第三十天,也就是11月22日上午,毛岸英来到机要处办公室,看到大伙都在忙着翻译电报,就独自默默地坐在对面看着大伙工作。等杨志明刚刚翻译完一份二百字左右的电报时,他问:“小杨,你这没错吗?”“没错,如果错了得长几个脑袋。”“我也没看你查几回译码本呀!”杨志明调皮地指指脑袋,说:“真正的密码本在这。”接着杨志明指了指身边的王淑娟说:“她可以一次本都不用翻。要是她干,比我们更快。”毛岸英笑而不语,但表现出非常羡慕的表情。这时工作完的同志都围拢过来,把毛岸英拥在了中间。他看了看杨志明,说:“小杨,你这么漂亮,又聪明,将来得找个什么对象呀?”杨志明一怔,说:“我不能找。”他说:“不是现在,是将来。”“将来也不行。”他感到非常惊讶:“难道你要打一辈子光棍?”杨志明窃窃地说:“我女儿都两岁了。”“你开什么国际玩笑,你多大岁数?难道童年就结婚了?”他一连几个问题,几乎把杨志明弄糊涂了。杨志明赶紧说:“这是真的,我19岁啦。我在1947年,16岁结的婚。”听杨志明这么一说,战友们也吃惊地笑着瞅着杨志明。毛岸英为了打破杨志明的尴尬,逗趣地说:“你比我强,我今年28岁。去年才结婚,爱人比我小9岁。”杨志明又接着问:“毛秘书,你有那么大吗?”他一扬头:“我是1922年生的,你说我今年多大。”

当时机要处的战友们最大的22岁,最小的才16岁,毛岸英和大伙唠家常一样的对话,更加拉近了这位共和国主席之子与普通战士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然而,就在毛岸英遇难前两天,他和机要处的战友们的一次谈话,更使杨志明的回忆几次因为激动,说不下去了。

杨志明说,就在我们吃晚饭时,他来了,一进门就大声说:“哎!同志们,吃什么好东西了,这么小气,也不打招呼,让我也解解馋。”等走近一看,说:“噢!彼此彼此,我还比你们多吃了一样咸花生米呢。”大伙就一边吃饭,一边你一句他一句地和毛岸英唠上了。我终于鼓起勇气,把憋在肚子里好长时间的话吐了出来,问:“毛秘书,你到这里来,毛主席放心吗?”他一愣神,目光慢慢移向了别处。反问道:“那你说,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你的亲人放心吗?”大家都沉默了我又好奇地问:“毛秘书,北京啥样呀?”毛岸英脸上露出一丝兴奋,说:“我们的首都北京可真挺好啊!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还有许许多多名胜古迹,和这山沟沟可没法比!”说完脸上的笑容消逝了。短暂的沉默后,我又找话说:“听说你在苏联长大的,俄国话一定说得好,能不能给我们说几句。”他扫视了一下室内,一个一个地看了我们一圈,说:“说几句,看你们谁能翻译。”接着他就叽哩哇啦地说了起来。说完他又扫视了我们一遍,见我们个个都傻乎乎地咧着嘴,干愣着,他微笑着说:“还是让我自己翻译吧,我说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等战争胜利了,我请大家都到北京作客,咱们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顿时大家情绪激昂,仿佛真的凯旋了,回到了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北京。这时有个叫李淑娟的女机要员提议,大家一起唱一首志愿军战歌吧,大家齐呼:“好!”于是,由李淑娟起头并指挥,大家高声唱了起来,嘹亮的歌声传出很远,战友们的泪水也止不住了,随着歌声飞扬。

11月24日上午10点来钟,机要处办公室收到情报处送来的破译的敌报,敌机明天要重点轰炸志愿军全部驻地。司令部参谋长下令全体人员立刻转移,机要处和首长一起住进了距“大榆洞”一里左右的一个废弃的火车隧道里,为了工作方便,中间用木板与首长隔开。入洞一上午,敌机没有来轰炸。到下午两点来钟,毛岸英与彭德怀总司令的一位高参回原驻地去取材料,不料敌机群就压上来了。我们走出洞子往回返,看见彭总的住房已被毁掉了,废墟里冒着浓烟。等来到跟前,才知道毛岸英和那位高参牺牲了。此时此刻,在场的志愿军官兵哭声雷动,大家心如刀绞,感到失去了一位好战友,好首长,好哥哥。当天夜里十一二点钟,机要处领导交给杨志明等三名机要组长一份由首长处送来的,署名彭德怀发往北京党中央带有“我未能照顾好”这样口吻的“绝密”电报稿,向毛主席报告毛岸英不幸遇难的噩耗。大家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把电报稿翻译完,并郑重地封好,看着机要处通讯员跑出门去,送往发报台。来源:中国共青团网站 来源:《纵横》1999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