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在不断演进,政府强化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就会深刻改变城市的格局和面貌,甚至可以造就一座新的城市,这一模式显然在发展中国家追求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对城市建设的投资不可能很快获得收益,也就是它的投资周期将非常长,而且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配套投资。
如果一个项目的经济周期比较长则意味着风险在增大,城市建设也是如此。政府投资将会引发债务或者赤字增加,通货通胀的压力也将加大,经济泡沫将会产生。此时摆在面前的将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继续加大投资直到拖延泡沫悲剧的发生,一个是及时改变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其他资本的注入,并着力改变城市发展的方向。但是这两点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无法避免对不合理投资带来的损害。
评价一项投资并不能以它是否失败或者可以取得收益为基准,它需要跟理想收益相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出投资选择时具有合理的评估。当然城市建设并非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是社会问题,交通、水资源等都会成为它谋求发展的瓶颈。城市建设的任何投资如果缺乏预见性都将是失败的,这不仅仅造成大片无人居住的城区,也会带来社会、自然资源的紧张。
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深刻的悖论,越是资源紧张的城市,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越能提高。这需要作出深入的分析,这可能是城市产业结构造成的也可能是城市级差地租造成的或者其他的原因。当然劳动力的输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产业的发展与它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息息相关,而两者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人口的增加必然增大对各种公共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要求,但产业的兴衰又决定这座城市的发展。地域趋近、文化趋同是劳动力流动的基本方向,或者小聚集也是如此。
上述悖论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区域均衡问题,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往往造成以权力基础规划的局面,间接造成资源和劳动力的集中,这种趋势对区域中心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以生产率而论,它应该在生产边界线上取得最大值,那么区域中心和周边地区将面临资源利用上后劲不足或开发不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浪费和闲置。
同时,强调文化底蕴成为评估一座城市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缺乏文化底蕴,不仅仅吸引不到城市发展亟需的人才还是造成人才的流失;如果城市具有文化底蕴,人们将会使得城市具有创造力。文化底蕴到底是什么?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的定义,它代表城市的未来。但是,宜居、开放是必然的元素,宜人的气候、舒畅的交通、清洁的街道、文艺创造活动的繁荣等等。每个人都能在此找到方向、发展的团体但是却没有一个相同的目标则会抑制城市的正常发展。
其实,上述问题构成了一种矛盾,谋求经济发展与厚植文化底蕴之间将要产生一种平衡。但是缺乏后者,前者则缺乏可持续性;而缺乏前者,后者将没有存在的基础。说到底城市担负着历史的传承,新兴的城市则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掌握这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