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明珠抱怨同行挖人看企业家的气魄、气度与气量


格力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至少在中国的家电行业是如此。作为董事长,董明珠自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尤其是一名了不起的女企业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很有名气、很有地位、很有成就感谢的女企业家,近年来却要时不时制造一些新闻、发表一些言论,将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媒体报道,61日,董明珠在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再次表露了对同行挖人行为的不满,称格力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被挖人——去年就有600多名技术人员被挖走。现在格力被挖人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培养人的速度。而在4月份的最后一天,董明珠在出席格力所在地政府举办的一场活动时更是自曝猛料,称“去年曾经有一家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的领导,带一个班子到珠海驻扎来挖我们的人。知道这件事后,格力电器派人去将对方打了一顿。”

 

真的很难想象,这是一名知名企业家,特别是女企业家的所为。在这个问题上,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追问,一是为什么格力会频遭挖人,二是格力凭啥打人。虽然正面理解,格力频频遭受同行挖人,说明格力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有着大量令同行羡慕和挖角的人才。同时,格力也在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千方百计防备人才被挖。但是,站在中一个角度理解,那就说明格力在人才的使用和爱护,特别是如何留住人才方面,可能还存在不小的问题,不然,也不可能一年流失600多名技术人员的现象。

 

殊不知,人才是否愿意留在企业、留在格力,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愿意留,说明企业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或者有利于人才的能力发挥。不愿留,说明企业的吸引力已经不够强,或者对具体人来说施展能力的空间有限。对此,作为在商场打拼数十年的董明珠来说,应当懂得这个道理,也理解个中的奥妙。

 

然而,从董明珠的抱怨和愤怒,特别是粗暴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她似乎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至少,她还不能接受这样的现象。她认为,同行到格力来挖人,就是靠钱,我给5万,人家就给15万,我给15万,人家就给30万。

 

很显然,董明珠的认识太偏面、太落后了。要知道,对相当一部分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来说,钱只是一个方面,甚至是次要方面,环境才是人才能否留得住、来得了的最主要原因。想一想,如果单纯靠钱去吸引人才,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到越挖越难、越挖坑越深的怪圈之中。就算开始时是用钱去挖人,一旦人挖到手,也需要立即通过良好的环境把他们的心留住。不然,他们仍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流动,或被其他企业挖走。更何况,在家电行业普遍利润已经很薄的情况下,完全靠钱来挖人,也是无力承受的。

 

董明珠把钱看作是企业遭同行挖人的最主要因素,甚至是唯一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际就已经在人才问题上、在企业管理问题上、在创新问题上输了一招。至少,她还没有去认真反思格力的生存环境是否有利于人才的久留,是否有利于人才的能力展示和作用发挥,是否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级技术人才。如果连这点认识也没有,那格力遭受同行挖角的现象只能说才刚刚开始。要知道,在市场经济下,人才也是一种商品,而不是企业的私有财产,更不是企业家个人的财产。即使是企业的私有财产,企业家的个人财产,在市场的诱惑下,也有可能变成商品,成为市场流动的要素。

 

董明珠如此愤怒地指责同行挖人以及采取暴力手段制止同行挖角格力,很大程度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格力留不住人的原因。其中,作为董事长,有没有足够的气度和气量,是格力能不能留住人才的关键。

 

不可否认,作为一名女企业家,董明珠的气魄是很多男企业家也不具备的,特别是不服输的精神,值得其他企业家好好学习。要知道,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家电市场,且互联网已经对传统家电业销售模式产生颠覆作用的情况下,格力仍然能够屹立于家电市场,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足以证明董明珠的气魄是非常强的,是有做大事业和国际知名企业的基础条件的。但是,从董明珠近年来的一些言行来看,似乎又缺少足够的气度和气量。从与美的互掐到与雷军打毫无意义的赌,以及在赌局开设以后发表种种不合身份的言论,再到对同行挖人的不理智表现,都可以看出,董明珠强大的气魄后面,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气度、气量不够的问题。要知道,这样的气度和气量,毫无疑问会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渗透到对员工的态度和认识中去,渗透到许多具体问题中去。为什么大量的人才会被挖角,为什么员工会放着如此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企业不干,而到一些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远不如格力的企业中去,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企业环境和人才施展空间问题,是董明珠在如何对待人才以培养与使用人才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气度决定高度、气量决定分量,格力能否打造成世界顶尖企业,格力能不能让同行仰视,董明珠的气度和气量很重要。在市场经济下,只有气魄,而没有足够的气度和气量,也是很难立足的。至少,难以拨尖。诸如与雷军斗气式打赌、与美的等互掐、用暴力驱赶到格力挖人的同行等现象,应当在格力身上消除,而不是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