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戏么?


作为一个在实体领域工作超过10年、在一级市场投资领域工作5年的我来说,在过去的5年的时间中我走访了应该超过200家的实体企业,定期不定期的也做了很多深入的交流,结合我在欧洲的几家客户的拜访,我的初步结论是实体经济大有可为、制造业大有可为,但为什么现今在中国弥漫着浓烈的实体经济的悲观论了?

一、中国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这其中的缘由我想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创始人/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与哲学存在问题

我们知道过去30年,特别是最近10多年中国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和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细究一下会发现,大量的这些民营企业当初创立的原始梦想或者说创业初心是解决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即解决生活问题,说的更直接一点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背景下实现财富和金钱的原始积累,这也成为过去30年来企业家最终的经营哲学与理念。因此,在此哲学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依靠政府关系和特殊资源禀赋、低成本甚至损害员工的利益、环保代价、盲目多元化、充分极大化的利用杠杆甚至是民间融资、股票市场投机等等。

一直以来,我认为实体的转型升级也好、国际化也好等等的核心是企业家的经营哲学与理念的转变。过去30年的经营哲学在今天的全球化、互联网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已经不适用了,或者换句话说今天的企业家需要重塑自己的经营哲学和理念,重塑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今天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他们出发的原点是财富与金钱的累积还是需要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企业家精神。以我这么多年的观察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发展的不好的问题核心就出在这个方面,而少部分发展的好的企业也是因为企业家精神与经营哲学的重塑。

再更进一步说,欧洲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是和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改革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马丁.路德13世纪的宗教改革,重塑个人的“天职观(Calling)”是不可能有过去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而这种天职观的核心就是解决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你的天职是什么?你必须如何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可以荣耀上帝的东西。但对比于如今我国企业家哲学来看,基本上走进了非常世俗的境地与轨迹中——“各种手段赚钱、资产转移海外、移民海外、抨击中国”。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没有站在哲学的高点就不可能理清企业和经济领域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今天实体经济碰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反过来说,华为这样的公司解决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在这方面建议国内的企业国内标杆学华为、国外标杆学稻盛和夫。

此外,欧洲企业在企业本身的价值塑造与建立、企业家精神方面已经远远走到前列,表现出来的就是企业家和管理层都很淡定、规划或者思路与步骤清晰。

实体企业管理层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快速蜕化

我们仔细去观察就不难发现,目前从事与制造业相关的实体企业的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基本上是50年代或者60年代初期出生的这一批人,这批人无论教育背景还是后来的工作背景其实都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技术或者业务细节比较了解、对机器设备与生产制造比较了解,但是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对于资本市场、团队与领导力、创新、财务管理等是非常大的短板,总体上来说可以说他们的能力结构非常好单一、知识结构已经非常老化,看不懂财务报表的老板不计其数,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企业的发展受限于他们的自身能力与知识结构。

同时,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对于自己即将被这个时代淘汰没有心理准备、甚至还有大干一场、不愿意放权、不愿意放低身段应对这个新时代,所以在很多企业中出现了鸡同鸭讲的管理窘境,出现了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与观念的出口,或者说企业内部谁也说服不了谁,直接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法形成合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缺乏一根铁钎子将羊肉串起来变成羊肉串。

传统实体企业是人才的洼地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没有人才肯定是不行的,尽管很多实体企业的老板到目前为止还不认同这个观点。但客观的看,每年我们国家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差不多有大几百万人,但这里面比较优秀的去向大抵是出国、考公务员、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互联网企业、优秀的民营企业,最后真正愿意进入传统实体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少之又少,而且学历背景非常一般,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形成了实体经济无法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比较可怕的是,实体企业的领导者在这个问题面前没有行动,甚至还将忠诚度与听话与否、是否体贴老板的意思作为选人的标准,而不是如何从专业化、职业化的角度去组合团队。因为存在着人才的洼地,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实体企业的研发也好、市场也好、生产也好整体员工教育程度偏低,典型的是不会开会、不会和别人做生意谈合作、甚至连基本的文档、PPT、公司宣传材料都极其粗糙。

而在这方面,西方的企业已经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队伍和体系,如何管理并使用好这些人才,这方面国内企业相去甚远。

当一个国家将考公务员作为最受欢迎的工作岗位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哀。但我们的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你们要站起来、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去感召他们,去实现一个企业的梦想。

实体企业亟待深度思考其商业模式

说到商业模式一词估计一般的实体企业的老板不会去想,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新经济或者说是互联网企业的代名词。其实这次参访欧洲的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有商业模式的,而且与时代的发展结合的非常紧密。我们企业家的商业模式还是厂房、设备、生产、销售,接下来老板的核心工作是找关系接订单。其实,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过去30年的发展其实大背景是在跨过企业的商业模式下的一部分,今天如果传统行业要升级、要转型,核心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即我们不能再成为跨国企业业务的一部分,而是我们该如何设计商业模式,使得我们可以去整合这个行业、整合分散的资源,说穿了就是如何通过一个模式将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环节进行有效的组合,打造轻资产、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自己的工厂建在别人的工厂里,如何做最有价值的环节和工作。

因此,我认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是抛弃实体全部干新经济,也不是机器人、自动化了就万事无忧了,核心是商业模式的升级与转型。但很可惜的是由于实体企业领导者能力与知识结构蜕化、实体企业人才少、实体企业对商业模式思考不深,所以今天的很多问题就出现了。

以信息技术手段带动精细化运营管理

目前中国实体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营管理部精细化,同时也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上了ERP等系统,我们就精细化了。此次参访的几个企业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都已经量化了,因此精细化管理的核心不是ERP或者其他信息系统,而是将每一个环节可以量化,然后去改善提升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此前也参观过很多公司的仓库和发货流程,而此次参观的公司在这么细小的环节上非常的精细化,甚至说到了极致。典型的对比就是,我们看到国内企业的车将或者仓库里人不停的在走动就是没有看到货物或者产品咋快速流动,而我们参访的企业正好相反——很少看到人在流动、看到的是货物或者产品的快速而精确的流动。

那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什么了,我认为是高层或者中层管理者没有精细化的意识、很多只看表面、没有可以考量分析的精细化数据基础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有些人认为只要上个系统、给手下人提个要求就解决了,个人觉得是枉然。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多参观优秀的企业(当然不能走马观花,现在很多机构组织的参访这种特征很明显)、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流程化的思想与思考优化和调整,当然前提是公司得有一个好的财务负责人尤其是成本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有比较大的改善。、

对于制造业回归美国/欧洲的内因准备不足

过去的几年来,随着政府对于劳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们听到很多企业的老板唯一的反应就是抱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大约在20-25欧元了,在这样的工资水平下即使不考虑汇率直接折算人民币也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但欧洲企业采取的就是如何优化流程、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自动化手段改善整体运营效率,将对人力的依赖降到最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催生了工业4.0、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新的工业运营管理体系。更直接的来说,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在考虑汇率的情况下已经没有竞争优势了,问题就出在前面讲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很低,存在大量的浪费。

正是因为由于工业4.0、机器人与自动化等技术推动下带了了制造业向欧美的回归,由此带来了第五次的全球产业转移,可以说这一次的产业转移和前面的四次最大的差异就是核心驱动力不同,前面四次是资源禀赋价格驱动,此次是新技术的驱动。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国内的实体企业领导者对此准备不足,对新的全球宏观背景和中国微观背景分析、认识不足,从而带来了没有应对的措施。更可怕的是寄希望于政府、甚至幻想回到此前的竞争环境中来。

因此,对于今天的实体企业来说,如何从前面的1-5个点出发去思考、改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抵挡制造业向欧美的回归,要靠自己、虚心的认识这个世界大格局与环境的转变,认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有可能跨过这道难关。

二、资本市场与实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1、本轮股票上涨的动因

说完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A股,说实话谈股市我是外行的外行,但我想基本的内在规律还是想通的。以我个人肤浅的认识来看,过去一年多来的股市上涨核心的驱动力我觉得不是因为实体经济的真正好转或者复苏,而是如下两个方面:

资金的推动

中国股市从金融危机以来基本上有3年多的一个熊市了,IPO停发、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困扰着从总理到国家的每一个人,大家一致都认识到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这个有效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加上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低迷,使得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来。特别是在3500点以后,大家对于股市的预期如此一致且强烈,于是乎很多实体经济的老板甚至放下实体企业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这尚且不可怕,因为这些还是自有资金。更可怕的是用上了杠杆,而且是从机构到个人都纷纷使用了杠杆,从基本的供求关系来说,需求急速扩张,股价自然上升,所以同志们都来了,一年就可以实现一辈子的财富梦想,何不一试?

以互联网+、工业4.0、基因检测、新三板等概念的驱动

第二个驱动因素基本上就是概念了,总理提出了互联网+,一夜之间中国的中小盘企业都变成互联网公司了、都成了新经济的代表,殊不知,一个想法和概念变成现金流入需要一个非常繁琐且长期的过程,这中间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看看那些利润5000万左右但估值400亿左右的公司,再加上新三板的助推,我本人都由衷的感受到是否还应该继续从事一级市场的投资?我们存在是否还有价值。

当价值这个概念已经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有的就是疯狂。而此时的监管层从讲政治的角度也需要这轮牛市。

2、目前资本市场与实体关系的误区在哪里

其实写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内心非常忐忑的,毕竟在市场面前敬畏之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斗胆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点:

误区一:转型不是抛弃实体经济,全面拥抱新经济

这段时间也看过不少券商的策略报告或者分析报告,包括媒体的评论在内,大有一种我们今天的转型就是全面向服务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转型,这种转型是抛弃实体经济的,我认为这是今天最大的误区。前面我本人分析了很多实体经济出现的问题,转型的根本是实体经济的升级与转型,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空谈互联网是没有基础的。而且此次从欧洲参访回来的路上,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实体制造业大有可为,关键看怎么干?有没有人愿意干?

因此现阶段,资本市场的投资人需要真正的分析了解实体经济,了解他们转型的进展、给予他们合理的估值,用资本这个有效的手段和实体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实现实体与资本的双赢。

误区二:转型不是简单的概念,而是需要经历从概念到现金流的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的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转型是一个非常简洁的词汇,可是目前对于转型本身无论企业自身还是投资人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企业来说不敢这么做,因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当然我理解最大的代价是脑细胞,不过很多企业家以为是现金),而且目前没有方向感和具体的目标,甚至想想都害怕;对于投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只要谈转型、只要和互联网+等概念结合了,加上二级市场天然的流动性就可以通过股价赚钱,至于是否能转型、转型能否成功这些都不重要。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转型必然能快速实现,殊不知转型比新创一个企业甚至风险还大。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股价的泡沫与实体的现实之间的沟壑是非常好明显且巨大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无视这种存在。

误区三:资本配置环节出了问题

企业的融资无非是债权和股权两种手段,对于债权来看银行当然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段,而对于股权来说又分为一级和二级市场。但无论是什么方式或者手段,核心是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但个人认为过去的5年时间内,股权市场资本配置环节是有问题的,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说“中国专业投资机构市场的投资人成长是慢于整体经济成长和发展的”,这句话说穿了就是从事投资的人还不太懂实体经济。

我们先来看一级市场,2008-2012年的PE泡沫尚未消除,中国催生了一批PE机构和投资人,但这些机构到底给这个时代投资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很多企业上市后没有发展,甚至造假,当然更有甚者PE机构协助造假上市,都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好在IPO停发一段时间,PE机构开始坚守、坚持并逐步成熟,最直接的表现是项目投资变得谨慎、强调投后管理与增值服务,进而也逐步给企业带来除了资金以外更大的价值了,可以说国内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不断成熟。

不过可怕的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三板的推出,新三板的快速暴富效应给一级市场的投资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行业的浮躁情绪,大有回到2010年左右的全民PE年代,好在这次暴跌算是做了一次风险教育。

那么我们来看看二级市场,目前还没有看到类似一级市场的品牌化的专业投资机构,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坚守更是少之又少,其实仔细分析也不难发现就是市场的财富创造效应太明显加上社会钱太多,所以现在的机构数量急剧上升、投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些人是否真的了解实体经济、理解企业、理解企业价值是有问题的。但他们却是市场里面资本配置的关键环节,因此这就带来了问题——资本配置的环节是不合理的。

我无数次问自己“我真的了解企业吗?我真的理解行业吗?我真的认识了企业的价值吗?我们坐在陆家嘴的办公楼里面是真的了解中国和中国的实体经济吗?”,本次欧洲参访以后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观点,我对这些了解甚少。然而再结合我和部分二级市场朋友的交流来看,我已经属于了解的比较多的了,因此问题就非常明确了。

当资本配置这个环节有问题了,一定就偏离了价值这根主轴,当然出现股市的暴涨、暴跌就不稀奇,至于我们该怎么做?你懂的。

因此,在本次暴跌之际,我曾经说“这或许能迎来真正的专业投资时代的到来,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市场的学费就值得了”。

误区四:金融就是一切,代表一切,其实金融应该是服务于实体,彼此互相促进

从业以来由于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很多的民营企业家,在和他们的攀谈中,很多人会说“实体经济很不好做啊,我将小孩送到国外学金融,未来干干投资,这样轻松”。当然,也有很多的老板在这个阶段将实体企业放在一边,加入到股市的赚钱节奏中来。每每如此我都难以回答,但出于基本的尊重我一般不反驳。金融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因为干实体经济太累的替代选项,从实体转换到这个行业来,也一直走的胆颤心惊,内心充满敬意与恐惧。金融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但他不代表一切,金融的根本还在于基础资产(暂且让我用underlying assets这个词来代表),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金融,金融从来都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并互相促进,否则我们就是下一个冰岛。

当一个社会的企业家只有抱怨、没有解决方案,不能静下心来去解决问题、勇敢的面对世界的挑战时;当一个社会认为因为实体不好干、干金融轻松时;当一个社会将公务员考试作为所有人的第一求职目标时;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都在讨论K线图、梦想财富效应时;当一个社会的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时,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依然相信实体经济有机会、依然相信只要努力总能解决问题,但不努力问题永远在那里,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上。

文自:微信公众号集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