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谓的“学者型官员”正名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近年来,“学者型官员”一词较为流行,但却概念不清,或名不符实或张冠李戴,也不乏官场下级对上级投其所爱。因此,有必要为“学者型官员”正名,以正视听。
本来学者是学者,官员是官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但在目前中国有两种情况值得重视和研究。一是指学者被赋予官员的级别和待遇。如现存的大学校长分为副部级和正局级等,这是中国特色的官本位体制,虽然不伦不类,但大行其道,现实使然。对这些所谓的学者型官员倒也无可指责。因为他们不可能脱离这种既定的体制和环境,只能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二是被赋予所谓“学者型官员”的官员,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职官员发表了一些文章和演讲而博得所谓“学者型官员”的称呼;一种是在职官员,过去曾经是学者出身,比如具有博士头衔或者做过研究及科研工作等。现在在本职工作之外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观点,而被冠之以所谓“学者型官员”的称呼。
上述两种情况,第一种属于通过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中已明确提出要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取消行政级别的正确决定。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只待择机实施,也无讨论的必要。
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存在厘清概念和以正视听的必要性。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者的独立性,让学者归学者,官员归官员,尤其是要防止所谓的“学者型官员”的言论和观点误导大众。因为在目前的中国体制下,官员是不可能担当学者的重要使命的。
当然,区分所谓的“学者型官员”也有例外,即过去曾经是官员,后来辞职或“下岗”或退休不再为官的人,在他们去官员身份以后则有可能成为独立学者和真正的学者。而过去曾经是学者,后来为官以后,只要他还保留官员身份,则不可能成为独立学者和真正的学者。因为他的任何言论和观点都难以脱离其官员身份。如果把其定位于所谓的“学者型官员”则存在不可调和的悖谬。
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过去曾经是著名的经济学者,我曾经拜读过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受益匪浅。但楼部长前段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内容和思路却很不清晰,更谈不上学术造诣和水平了。尤其是有些观点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如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下降是因为农民种玉米可以拿到财政补贴云云。也许,他自己认为到清华大学演讲不是以部长身份出现的,而母校是以学者身份邀请他去演讲的。但现实情况是在职部长怎么讲都不可能脱离现有身份。说老实话,楼继伟先生若要不是财政部长,钱颖一还不一定邀请他去演讲哩。所以,楼部长就是名符其实的官员,属于中国政府的内阁大臣,而非所谓的“学者型官员”。
无独有偶,原来曾在财政系统工作的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先生退休以后,创办了北京联办财经研究院并亲任院长,他在无官一身轻的情况下发表了关于税收改革方面较高水平的论文和研究观点,深得学界和政界好评,有的观点已被政府采纳。而他赢得这些学术荣誉是在退休之后,属于真正的学者无疑。因为他已不是官员,他也不需要所谓的“学者型官员”的称呼。
又如中财办主任刘鹤曾经是政府智库的著名学者,其《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论文曾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而他最近接受香港卫视综合台副台长秦枫采访时发表了“中国经济没问题,股市也没问题”的观点就不属于学者的发言,而是代表政府官员发声。因为他就是名符其实的官员,也无须冠以所谓的“学者型官员”的称呼。
其实,为所谓“学者型官员”正名的意义,不在于厘清学者与官员的区别,而在于督促和教导官员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工作本质,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工作职责。如果政府官员热衷于研究和甘为学者就不要迷恋官位,更不要以所谓的“学者型官员”去发声和写文章,媒体和舆论也不要主动或被动地投其所爱,以所谓的“学者型官员”的理论和观点误导大众。
至于某些学者在取得一定学术成果和荣誉以后,有意向官僚阶层发展也无可非议,但不能冠以“学者型官员”之称号,混淆学者和官员的区别。所以,“学者型官员”这个称呼可以休矣。
201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