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通:三次大转型(二)


 

 

    富士通:三次大转型(二)

 

      第二次大转型:由一般企业转为世界级企业

 

20世纪70年代,由于计算机只有英文系统,而没有日文处理,因此消费者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富士通在有着“FACOM 之父美誉的池田敏雄的率领下,首先研发了日文处理系统,深受消费者欢迎。此后,富士通一方面为了巩固国内市场,而采取子公司战略,另一方面软件开发部门又不断压倒优势向IBM展开攻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基础软件与各种应用软件开发公司、系统软件开发公司。1979年,富士通超过了原来在日本排在第一名的日本IBM公司,成为日本领先企业。接着富士通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开发自己的市场,通过兼并、收购等各种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向全世界提供富士通的产品,80年代已经进入全世界,而且一直在为全世界提供统一的客户服务标准。作为日本一流大企业,在日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富士通进军国际舞台时遇到了阻碍。例如,1985IBM间谍事件与有关美国东海岸通讯线路中标的失败。为此,富士通支付了巨额赔偿金,以致对海外市场的开拓进展不大。富士通开始向综合情报器材制造商发展,展开全球战略进军不仅要在海外生产、销售产品,而且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的地点也要转向海外。1990年收买英国ICL公司就是实现上述战略规划的标志。自此,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日美欧三极体制。富士通确立了其世界第五大企业,世界第二位计算机制造企业的地位。但是,由于创造公司利润总额的半数的大型电子计算机部门的萧条,加上半导体部门的不景气,1992年母公司单独决算形成87亿日元的亏损,合并决算亏损更达326亿日元,这是公司上市以来第一次陷于这样的大型赤字决算。富士通进行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实行合理化经营推进企业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