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我国孕育二十七年之久,经历两次夭折的《原子能法》陡然加快了立法进程。6月15日,立法工作起草小组和专家组的 首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场上清一色的男式黑西装中,一件红色半身裙套装格外显眼。这位姿容优雅的女士正是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主任王霁虹,她带领着 万商天勤环境与能源专业律师团队加盟《原子能法》的起草小组,让中国律师第一次参加核能立法成为现实。
“由于我是一名律师,在立法工作中,我会更多考虑公众利益的保护,这是部门立法经常会疏漏的一点。确保新法的可操作性,以及新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也是我作为律师的优势之一。”王霁虹说。
在起草过程中,王霁虹提出的几个观点得到起草组同仁的一致关注:一是建议在《原子能法》草案中规定,实施强制的全过程责任保险;二是建议在《原 子能法》中对于核损害赔偿责任的分担,由目前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模式,转变为由企业承担主要责任;三是建立赔偿限额的动态更新机制,具体赔偿限额随着物价 上涨等通货膨胀因素相应调整,以确保公众利益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作为全国律协环境、资源与能源法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我一直深切关注中国的环境问题,先后参与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可再生能源 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处置管理办法》等环保法律法规的起草与修订,具有与原子能相关的立法经验;另外一方面,核电工程与其他工 程在诸多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这些建议,应该说,还是来自于多年的专业实践经验。”
确实,作为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的领航者,王霁虹秉持专业化的态度一直有目共睹。这位时刻将“专业”作为自己及律所硬性要求,甚至认为与记者闲谈几句都是“不专业”表现而一直婉谢采访的女律师,在建设工程领域里,打拼了十年,荣耀了十年。
以专业立足
王霁虹的职业生涯非常丰富,她不仅曾更换过职业,还曾转换过法律服务领域。离开大学校门后,她先成为了一名法制记者,但她成为资深记者后,毅然 放弃了媒体工作,华丽转身到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外国律师事务所──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做市场开发工作。她坦陈,在外国所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受 益匪浅:“我有幸目睹外国所的运营机制,外国律师对业务的敬畏与认真、外国所的质量控制、团队协作,都让我印象深刻,并深深影响今后的执业道路。”
离开高特,王霁虹果断选择了建设工程专业领域作为自己的起跑线。因此,有朋友戏称,王霁虹起步虽晚,但她一上路,就上了“专业化的高速路”。
此时的她,告别了西装革履的外国客户,开始接触全然不知的建筑行业,与钢筋、水泥为伍。追求完美的王霁虹,做什么都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她告诉 《方圆律政》记者,在作为一名律师加盟国内所工作的前两年,她几乎从未休息过,所有的周末都用来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期间,她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牺 牲了娱乐休闲的时间。她的这一次行业转换,听来充满着艰辛和汗水。
回忆到她的第一个客户,她有些动容。“当时,吉利大学的时任校长带着第一笔律师费到我们所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绝对不能辜负客户的信赖。”在此后的服务中,王霁虹始终将服务品质作为第一追求目标。
正是基于她的这种负责的态度,吉利大学在第一次遇到建设诉讼案件时再次找到了王霁虹。
由于这是吉利大学第一次与人对簿公堂,校方对此非常重视,而客户的信赖也给了王霁虹极大的压力,她经过分析判断后,建议吉利大学提出反诉。这一仗赢得十分漂亮,法院判决吉利大学不用再付对方工程款,并且对方还需要赔偿数百万的工期延误违约金。
更为奇特的是,案件结束后,对方不但没恼,反而主动邀请王霁虹去给他们公司讲课,并在随后的项目中找她代理。类似这样令对手折服的例子,在她此后的执业中时有发生,王霁虹以她的专业性,在男人一统江山的建设工程法律服务市场站稳了脚跟。
“现在回想当年,我还是真是个幸运儿。”王霁虹告诉《方圆律政》记者,“做律师难,做女律师更难,你往往要比男律师付出更多、出色更多,才能得到客户的同等认可。能站稳脚跟,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有多少人与我同样付出与耕耘,可能却没我这么幸运地得到收获。”
“2003年,我作为主办律师接受国家博物馆委托,全过程为其改扩建工程、文保中心工程、‘复兴之路’展陈列项目的建设及国家博物馆日常事务提 供法律服务。今年3月,该工程如期竣工并开放。这个项目历时八年,我们始终如一,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获得了客户的充分认可。这些成绩都与整个团队认真 负责的态度和专业踏实的工作分不开,是整个团队的努力,成就了我的幸运。 ”王霁虹说。
王霁虹还记得,当初自己所在的律所和其他几个律所一起参加博物馆的竞标。经过几轮筛选,最后留下3家律所进行最后的“PK”。而她提交的投标 书,是3家律所中服务费报价最高的(尽管几年后看,这个服务费用实在是低得可怜)。对于最后的中标结果,她淡淡地解释道,像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客户,更看重 律师的专业水准。
因专业成名
若要评判王霁虹服务过的诸多项目哪个最为成功,似乎难分伯仲,但要评比出最耗费精力的项目,则非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项目莫属。
王霁虹自2003年底开始参加中央电视台法律顾问的选聘,这份服务合同的获得,可谓“过五关斩六将”。她一路经过了“海选”、书面考核、面试、加试等数道关口,最终摘桂。
王霁虹对央视的基础桩、护坡工程承包合同和监理服务合同印象尤为深刻,因为这两个合同正是她当年的“考题”。她调侃地告诉《方圆律政》记者, “当时没想到中央电视台是真选,以为像很多单位一样只是走走过场,而我们也只是‘陪标’,捧个场,因为我们在中央电视台一个人都不认识,没想到他们是真招 标。也许这就是我和央视的缘份。”此时,虽没有正式签约,但已明确了合作关系。临近春节,同事们都回家过年了,那个春节她是伴随着央视的“风洞实验合同” 过年的。她不倦的敬业精神不仅鼓舞着团队的年轻成员,而且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和信赖。
然而,央视新台址工程法律服务内容的浩大完全超乎她投标时的想象,央视的操作非常规范、认真,所有向外发出的法律文件均要由律师审查把关,签字 确认。整个项目法律服务涉及到拆迁补偿、扰民、设计、土建工程总承包、工艺工程总集成、各专业分包商、工程索赔、工程监理、工程结构顾问、招标投诉、项目 管理、设备材料供应、境外采购、政府采购、工程保险、工程结算、工程保修、室内设计顾问、酒店管理、跟进审计、地产收购等诸多方面,资料摞起来比王霁虹本 人都高。七年多来,王霁虹和她的律师团队为整个央视新台址工程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专业法律支持。
“央视工程中,我们审过了上千份的招标文件和合同,遇到了几乎所有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王霁虹介绍说,该工程既包括一般项目的建设工程,又包括庞杂的电视演播系统工艺工程的特殊性,正是当下建设工程领域十分前卫的内容,也是对传统建设工程 法律服务的巨大挑战。面对高手如云的中外合同相对方及他们的律师,王霁虹和她的团队成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
从央视新台址建设项目出发,王霁虹和她的团队迈向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更高远的目标,天津地铁1、2、3号线、深圳地铁4号线、BOT高速公路、 BT大桥项目、国家体育馆及奥运村BOT项目。她再次挑战和超越自我,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基础设施领域的涉足,她不仅成功服务了诸多特许经营项目,也更多 操作了融资租赁、企业债、外国政府转贷款、私募等各种各样的融资实物和公司并购、上市等公司、金融业务,并成为城市建设领域不折不扣的法律专家。
此外,王霁虹在她的服务项目中,不仅代理了包括诸多以设计施工难度著称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地标性建设项目,也服务了包括诸多引领现代地产发展 理念的地产项目、成片土地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卫星城建设项目,以及众多高速公路、铁路、地铁、大桥、机场、体育场馆、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她的专业 实力不断得到业内认可。2005年,经中国建筑业协会推荐,她被聘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7年,她入选ALB(《亚洲法律杂志》)年 度最热门律师;2010年,入选Chambers(钱伯斯)中国建筑领域领军律师,名列第一;2010年,作为中国唯一的建筑律师入选Who’s Who Legal,2011年,再度入选Who’s Who Legal全球顶尖建筑律师;2011年, 入选Lawyer Monthly评选的“建筑领域全球百名顶尖律师”。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对王霁虹在专业道路上勤奋耕耘、不断前行的最好写照,这也正像她的名字一样,“不霁何虹”(语出杜牧的《阿房宫赋》)。她的成就,经过了多年默默的付出与洗礼,现在终于开始发光。
为了更专业
2008年4月,王霁虹加盟万商天勤所,强人与强所开始了“强强联合”。万商天勤所原本在IPO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多位合伙人专事IPO和融资业务,王霁虹团队的融入,正可互取所长,自此万商天勤所的发展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王主任的加入,我们律所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商天勤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方圆律政》记者,在她一手倡导下,律所创办了所刊,更新了律所的网站,统一了律所律师的名片和各种文档格式,律所变得更加规范、更加专业。
在王霁虹等管理合伙人的倡导下,万商天勤所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所大学法学院分别设立了“万商天勤奖学金”, 不仅为法学院校提供社会实习和实践的平台,而且还与四所高校合作开展法学实践教学和法律实践主题讲座,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组织学术研讨活动。
2010年,万商天勤所再度入选ALB(亚洲法律杂志)评选的“中国律师事务所20强”,再度入选Bloomberg(彭博)发布的“中国境内 IPO法律顾问10强”;2011年,被评为“中国证券市场优秀律师事务所”、“中国上市公司最信赖律师事务所”、“中国卓越建筑律师事务所”等。凡此种 种,无不清晰地看得到王霁虹的印记,无不是其辛勤付出的凝结。
讲起律所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王霁虹将其归功于其曾经服务的美国高特兄弟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经验。“在国外所工作的那几年,对我现在管理律所的 理念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她说,正是那几年国外所的从业经历,让她学习和积累了开发和维系客户、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经验。
为了满足这些新业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她给自己不断充电,“律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行业,哪天你不再学习了,就是你退出律师这个舞台的那一天。”当大多数人还不知私募为何物的时候,她就早早报名去上了北京大学最早一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高级研修班。
虽然律师行业一向被冠以“忙碌”的字眼,但是十年来王霁虹却坚持挤出时间,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升华。
截至目前,她作为主要作者的著书已有四本,尤其是以CCH公司(全球最著名的法律出版公司之一)出版的《中国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法律实务指 南》最为有影响力,尤其在外国律所,成为国外所学习借鉴的模本。她坚持将律师业务中遇到的疑难热点问题撰写成文章,先后发表文章30余篇。她还通过不同的 讲台,将她的专业经验,传授给中外同行、中外企业和高校师生,甚至是主管城市建设的市长们。从中国法学会、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建工学院,到中水电、 中铁建、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宁波律师协会,越南律师协会......她的声音,响彻在各种各样的课堂。
然而,一个人的学习还远远不够,为了提升整个团队的素质,她不遗余力地斥资为团队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再教育、再学习的机会,倡导在所里建立和发展业务学习与培训制度,一步步培养团队成员从助理发展到律师、二级合伙人,直至一级合伙人。
十年来,王霁虹匆匆的脚步从未停留,永远比同行更快一步,更先感知市场的新变化,更敏锐地捕捉到可能出现的新业务。当大多数建筑律师还在为建设 工程的招投标、索赔、反索赔、结算等传统问题而纠结的时候,她已投身于BT、BOT特许经营项目,投身于成片土地开发、整个新农村、卫星城的打造。
“成功没有秘诀,打造专业化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永葆活力。”王霁虹最后告诉《方圆律政》记者,追求一流的服务品质、实现自我的不断提升、以及不断开拓最新的业务领域,融合这三个法宝的专业化路径,就是她通往成功的一条大道。贵阳刑事www.gzsif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