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引爆”的医者仁心


需要“引爆”的医者仁心

     据央视记者徐大为报道,7月4日,江苏靖江医生胡方斌正给病人做手术,突然胸口剧痛,“整个人都要给撕成两半!”手术关键阶段,如换医生,病人有生命危险。他注射两针吗啡止痛,坚持完成手术。术后诊断为心脏主动脉撕裂,抢救12小时才脱离危险。为医者仁心点赞!

 

        

    这则报道,文字不多,语言平实。过去有些天了,没有引起多大震动。好比一颗没有引爆的炸弹坠入湖底,水面的一点浪花没能显示其应有的能量。有必要挖掘出来,加以“引爆”。

      从上述报道来看,胡方斌医生用注射吗啡来缓解“整个人都要给撕成两半”的疼痛,坚守岗位,舍命完成救命的手术,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胡方斌医生的事迹是突出的,精神是感人的。“术后诊断为心脏主动脉撕裂,抢救12小时才脱离危险”,足见其“忘我”之深,“舍命”之险,足见其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精神之崇高。可谓感天动地、叹为观止。一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已不能满足对其之褒奖,用“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相称,说他是“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一点也不为过。假如他工作的地点不是在医院,他可能等不到送医。我们为什么要等到一个典型牺牲了再去重视呢?又怎么能对我们身边的这么宝贵的时代楷模忽而视之呢?

    之所以要写这个典型,还有个原因,就是网上又报道了一天两起“医闹”事件。2015年7月15日,福建省泉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一名欧姓女医生被一名患者持刀砍杀,欧医生肚子,脖子,右手、左肩等多处遭严重砍伤;也是这天,北京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凌晨发生医患冲突,有一名值班医生被三名醉酒男子打伤。警察闻讯赶来,肇事者又将其中一个警察打伤并砸坏诊室内桌子、电脑等。

    当然,类似事件远不止这些,我不想对医患矛盾作过多的分析,但总觉得我们的媒体在这中间是有不足的,有发挥空间的,甚或是有必要反思的。比如,类似上述被媒体忽视的胡方斌医生的事迹,对缓和医患紧张关系,增强医患互信的作用,就不可低估。这类一心为病人的典型其实还有很多,有多少医生累倒在手术台边,有多少医生死在了岗位上,有多少病人向医生感恩叩头、含泪送锦旗,有多少医生为患者攻克顽疾奉献毕生精力甚至生命?

     总之,在医患矛盾悄然加深,侵害医护人员的暴力行为屡屡出现的社会语境之下,媒体有责任不断输出这样的正能量,不断感动公众,让医务人员不断赢得了尊重和尊严,不断感化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媒体注重提供更多像胡方斌医生这样的好典型,来点亮医生这一职业应有的光辉形象,让医患关系重回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