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未必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作者:刘植荣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笔者在2013年提出适用中国货币统计口径的货币乘数模型m=(1+c)/(r+e+c),式中的m表示货币乘数;c表示现金比率,即银行系统外的现金与银行各项存款总额的比率;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表示超额准备金率。r+e一定小于1,因为如果等于1就意味着存款都留作准备金,用于放贷的货币为零,也就是商业银行丧失了货币创造功能。但r+e也绝不会大于1,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绝不会超过存款额。所以,r+e<1,即1+c>r+e+c,也就是说,c增大,(1+c)/(r+e+c)减小,由此可知m与c反相关,即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流通中的现金增多,银行存款减少,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流通中的现金减少,银行存款增多,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应量增加。
降低准备金率,也就是r+e减小,m增大,即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增强,这毫无疑问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但从该货币乘数模型可以看出,货币乘数与存款利率没直接关联,存款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应另行分析。
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利率降低意味着货币变便宜。但要知道,利率降低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双向降低。从存款角度分析,利率调高,人们存款的欲望就增强,因为此时存款收益率提高;利率调低,人们存款的欲望就减弱,因为此时存款收益率降低。所以,降低利率必然会使一些储户提走现金,让银行存款总额减少,银行存款总额减少,信贷规模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例如,
再从贷款的角度分析,对货币使用方来说正好相反,利率调高,借贷欲望就减弱,因为此时使用货币的成本提高;利率调低,借贷欲望就增强,因为此时使用货币的成本降低。所以,降低利率就鼓励了人们向银行借贷,扩大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但要知道,如果银行的钱滞销,降息会使信贷扩张,假如过去信贷规模是70万亿元,银行尚有大量货币贷不出去,降息后,因为货币便宜了,就会多贷出去10万亿元,使信贷规模达到80万亿元。但是,如果银行的贷款本来就紧俏,降息对信贷扩张几乎没什么影响,降息前是80万亿元,降息后还是80万亿元,因为银行没有多余的货币增加放贷量。这样分析便知,在银行贷款难、民间高利贷繁荣的今天,单独降息并不一定会使信贷扩张。
综上所述,单独降准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但单独降息并不一定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中央把2015年的通货膨胀率定为3%,银行存款利率不应低于通货膨胀率,否则,存款负利率会导致储户提出存款进行炒股、炒房等投机套利活动,银行存款减少导致信贷规模萎缩,企业融资难度增大,这又会逼迫央行再次用降准降息的手段来试图扩大货币供应,由此造成恶性循环推高通胀,不利于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