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股灾的教训
江品醇
这两天,个股跌势越来越猛,政府救市效果不明显,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它是“去扛杠”所造成的羊群效应,使投资者信心崩溃,这是股灾主要动因,也是中国股市发展中买来的惨烈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几年前,管理层推出融资融劵政策时,笔者一直认为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错误决策,至少推出时间不对。我作为二十年的老股民,又是实战型品牌专家,喜欢更多换位思考问题,在品牌策划时,首先,考虑的是目标消费者是谁,竞争对手有哪些?其次,才是如何营销的问题等等。
股市也是一样,管理层推出政策时,首先考虑市场主体是什么?如何监管?如何保持股市稳定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其次,才考虑股市改革创新。当前“资金扛杠”金融工具,事实证明不适合中国股市的,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这次股灾的成因,我认为,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从股市参与主体来看,资金扛杠是毒药不是良药。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股市参与主体仍是是中小散户,而不是机构投资者,并且这次主要参与者,很多是80、90后人群,绝大部分没有专业知识,更谈不上控制风险,极易造成暴涨暴跌现象,虽然,资金扛杠有比较高的保证金门槛,管理层可以一定监控,但民间配资和其它非法部分很难准确掌握的,再加上由于散户的无知,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产生了这次股灾,尽管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但救市的效果和时机己经晚了,产生的严重后果明显超出预期。
二是从中国股市性质来看,不适合运用“资金扛杠”放大搞投机。
事实上,目前中国股市仍是投机市场,还不是投资为主导的市场。大家都知道,投机就是赌徒心态,难怪有人说,股市就是赌博,它说的也有一定道理。问题在于,如果自己的钱输了,也就算了,是个人行为,如果股市沦为赌博,并且可以放大赌注,那么,一旦输了,那不是个人行为了,将会杀掉亿万中产阶层的幸福,影响社会稳定,可见,错误的决策,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多大,以前,政府救市政策累累有效,为何这次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呢?因为,“资金扛杠”的威力太大了,触及到了人心涣散的境地。
三是从股市管理模式来看,“资金扛杠”是短期行为,不利于股市稳定。
众所周知,中国股市是政府主导的封闭市场。本来,股市稳定发展,完全可以控制的,但是,推出“资金扛杠”政策后,反而不利于股市稳定和繁荣,成为了老百姓的相互绞杀机。
我们知道,中国股市诞生,就是为国家改革服务的,所谓“改革牛”。它一直都是为“改革”资本护航,无论是邓小平时代的“摸着石头过河”,朱镕基时代的“为国企改革”转型服务,还是温家宝时代的“国有股全流通”改革,以及今天李克强总理的“创新驱动”融资定位,中国股市为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经济成长和业绩,令世人瞩目,可以说,股民用血汗钱支持了改革,它们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同情的群体,管理层应该给予爱护。
当然,如何搞活股市,更好地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途径。但是,管理层决不能把短期的“资金扛杠”投机工具,作为股市流动性改革和搞活的突破口,中国股市深层次的改革,管理层仍然书生意气,闭门造车,不结合常识和基本国情,这次股灾教训深刻呀!
总之,通过这次股灾,给了全中国人民一次风险洗礼,我们天天喊的“金融创新”,不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吸收各自优点、去除弊端、符合国情的“实用主义”。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搞什么新古典、凯恩斯等经济理论,所谓的“金融自由化”,而是多研究二元结构的金融管理独特方式,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如何创新符合国情的金融工具,如何渐进式改革,如何提高竞争力,才是符合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金融之道。
20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