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错和常过的看法


对无错和常过的看法
喻建国
古语有“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无错自然是说没有错误,常过当指常常看到过错的存在。小人应该是人格不健全的人,君子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由此上面这一古语的解释就是:人格不健全的人总是自认为自己从不会铸错,而人格健全的人则常常会觉得自己经常会有过错发生。反过来,就形成了一条判断小人和君子的方法:经常认为自己无错的人,即小人;经常认为自己有过的人,即君子。
认为自己从无过错的人必定会始终运行在惯性运作中,一个模式运行,即使时间变了,空间变了,还是那个运行模式,肯定不适应新的时空,就此铸成大错。实际上人在其延绵的过程中,不断进入新的时间和空间,原来的运行模式一定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与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做出变化,产生新的运行模式,从而保持无错。
经常认为自己有过的人总在自己的运行中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用以补过改过,也就是说,经常认为自己有过的人一直在适应新的变化,适应新的时间,适应新的空间,保证自己与时俱进,保证自己在新的空间中能够运行自如,也就因此在其延绵的过程中,能够经常保持适应变化的本领,从而取得在新的时空中的不断胜利。
自律作为个体行为的一种操持状态,它属于健全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个体经常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规范,时刻注意使自己十全十美地满足所处空间的要求,个体善于自控,对个体行为经常能够明确行为活动界域,清晰地认定行为趋向,严格要求自身,增强规范意识。个体又善于对自我严责,经常对自我持续鞭策、经常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检测,定时校向、时刻微调。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具有自律这一健全人格的个体经常会在检测自己行为中去发现行为中存在的过错,以便纠正。
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个体有自己各个方面的生活,每一方面的生活都存在一个界域,有家庭生活的界域,有职业生活的界域,有社会生活的界域,有各种其他活动的界域。个体应该清晰地认定自己的各种界域,不要越雷池半步。在界域中生活与活动,必须认定个体的趋向,应该指向更高级,指向更远大,指向更深邃。在生活中应该认真操作,不越界,不偏斜,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在在规范。
规范有满足自然界的规范,有满足社会的规范,还有满足个体本身的规范。自律不仅有个体满足自然界的律和满足社会的律,还要有满足自身进步、和发展的律,这一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律。
闻过而喜,因为听到自己有过了,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如果听不到自己有过,自己就会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落入深渊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