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11月,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
学员毕业
严孝潜
1884年11月,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员伍光建、王劭廉、郑汝成等毕业,“堪上练船”。(《清末海军史料》第395页)
第一届驾驶班学员毕业时有三十名学员:
谢葆璋、郑汝成、沈寿堃、陈杜衡、郑 纶、温朝治、伍光建、王邵廉、洪桐书、安骏元、蔡灏元、梁汝辉、王 平、王学曾、张 浩、 王金声、陈京莹、吴怀仁、黄乃漠、薜振声、穆普书、周福臻、王兆沨、韩 锦、祁凤仪、赵文锦、倪居卿、伍壁瑛、崔峦峰、陈如升(《天津河东政协文史资料第七辑》第140页)
其中:
伍光建(1867-1943年),广东新会人,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是严复的得意弟子。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奉派赴英国, 入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深造。后转入伦敦大学,习物理数学,转习文学。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伍光建学成归国, 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之后,历任出使日本大使随员、 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的一等参赞、学部二等咨议。
宣统元年(1909 年)和老师严复一同被获赏文科进士出身;海军处成立,任顾问兼一等参赞。次年改设海军部, 历任海军部军法司、军枢司、军学司司长。
宣统三年(1911年)6月,中国教育会成立,伍被推为副会长。
民国成立,他历任财政部参事、顾问,盐务署参事、 盐务稽核所英文股股长,复旦大学教授,时间长达10载。北伐军兴, 南下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不久,定居上海, 专事翻译文学作品,为我国现代著名翻译家。
1943年6月10日,伍光建在上海逝世,终年76岁。
伍光建一生译著甚多,所译哲学、历史、文学等书籍和作品,有《十日谈》、《悲惨世界》、《列宁与甘地》、《三剑客》等共130余种,近千万字。
王劭廉(1866--1936),字少荃,天津人。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也是严复的得意弟子。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奉派赴英国格林海军士官学校深造。在英国,王劭廉先学习造船工程,后又学习法律政治。学成归国后受李鸿章重用,任威海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教习,讲授英文、数学等课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教授得法,深受学生爱戴。1900年,因八国联军入侵,北洋水师学堂停办,受北京五城御史陈璧邀请,任五城学堂(北师大附中前身)洋文总教习,后陈璧升任顺天府尹,创办顺天学堂,又任王劭廉为顺天学堂洋文总教习。当时,五城学堂的汉文总教习是林纾,顺天学堂的汉文总教习是陈鸿章,都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林纾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而王劭廉却身兼二任,总领“五城”、“顺天”两校英文、算法、格致、体操诸学科教席,是当时北京城有名的“西学”教师。
1906年,美国教育家丁家立辞去北洋大学堂总教习之职,向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荐了王劭廉,于是,王劭廉离开顺天学堂,赴天津接任北洋大学堂新职。当时,总教习改称教务提调,在这一职位上,王劭廉工作了九年时间,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民国成立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中国人管理近代新式大学的先河。
1909年,和老师严复、北洋水师学堂同学伍光建一块被清政府赏“文科进士”。王劭廉还先后担任直隶学务公所议长、天津县议事会副议长、直隶咨议局局长、教育部教育会议议长等职,为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提出过不少的议案。
1914年,王劭廉辞去北洋大学之职,应周学熙之邀担任开滦矿务局协理十年,1936年11月19日病逝于天津寓所。
谢葆璋(1866--1940),字镜如,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光绪七年(1881年),严复回闽招生时,被招为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学员。1884年学成毕业后,派登“威远”舰实习。实习期满,进入北洋舰队服役。
1887年初,谢葆璋随管带邱宝仁赴德国接带“来远”舰,因接舰有功,获清廷奖赏,留在“来远”舰任职。1889年初,谢葆璋升署右翼左营守备,充“来远”舰驾驶二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正月初五日,日军水陆夹击威海卫港内的北洋舰队。正月十二日凌晨,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偷袭,“来远”舰中雷翻转,露出红色舰底,顷刻沉没。谢葆璋落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拼命游上刘公岛,得以死里逃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后,清廷将幸存官兵全部遣散,谢葆璋返归原籍。
1899年,清政府命令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统领新建北洋海军,以萨镇冰为帮统,兼任“海圻”号巡洋舰管带。并命他们“选择朴实勇敢、熟悉驾驶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始基”。经萨镇冰推荐,谢葆璋被起用为“海圻”舰大副。
1902年,清政府在山东烟台设立海军练营,调谢葆璋任管带,兼任练营内附设的海军学堂监督。1906年,清廷决定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 1908年,新校舍落成,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海军部派军制司司长郑汝成前往处理。事后,郑留任学堂监督,谢葆璋辞官回籍。
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处二等参谋。1913年,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厅参事。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1927年,任海道测量局局长,旋又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1940年病逝,终年75岁。其女谢婉莹,笔名冰心,为现代著名文学家。
郑汝成(1862—1915),字子敬,河北静海人。
1884年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后,上“威远”舰实习。1886年,赴英国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奉派往英国地中海舰队实习。
1889年回国,署精练左营守备,充康济船大副。1891年,调威海水师学堂任提调,旋又改任总教习。1895年初,刘公岛被日舰攻陷,威海水师学堂解散,调入天津水师学堂任正教习。
三年后,投入时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式陆军的袁世凯麾下。1902年夏,任保定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帮办,同时兼任保定北洋武备师范学堂监督。1905年,出任北洋武备速成学堂总办。
1907年,清政府重建海军,郑汝成重回海军任职,任陆军部海军处机要司司长。1909年秋,随筹划海军大臣载洵、萨镇冰出访欧洲,考察各国海军及订购新舰。1910年,任筹办海军事务处军法司司长。是年底,清政府改筹办海军事务处为海军部,郑汝成改任军制司司长。
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郑汝成奉命前往处理。事后,接任该学堂监督,兼海军部一等参谋官。同年授海军协都统衔。武昌起义后,被进步学生驱逐出校。
1912年,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郑汝成被任命为总统府高等侍卫武官。旋奉命赴江浙办理军队善后裁汰、整饬、发饷事宜。授海军少将。翌年,擢海军中将,奉派赴上海,统辖驻沪海陆各军及江南制造局。抵沪后,镇压了革命党人在上海发动的“二次革命”,因此被袁世凯委任为上海镇守使,加海军上将衔。1915年,受封为将军府彰武将军。十一月十日,在上海虹口租界附近被革命党人刺杀身亡,终年43岁。翌日,袁世凯下令:“郑汝成追封一等彰威侯,照上将阵亡例从优议恤”,给治丧费银二万元,拨予天津所属小站营田三千亩给其家属,以资赡养,并在上海及原籍建立专祠。
沈寿堃(1863—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81年,严复回闽招生,沈寿堃应考,成为第一届驾驶班学生。1884年毕业后,上“威远”号练习舰实习。1886年,赴英国深造,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毕业后,奉派到英国地中海舰队实习。 1889年春,留学期满回国,派在北洋海军署理右翼中营守备,充‘定远’船枪炮大副”。
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八月十八日的黄海大战中,沈寿堃在“定远”舰督炮击敌,重创日舰“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海战后,沈寿堃因功免补都司,以游击尽先补用,加副将衔。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廷将北洋海军武职实缺全部裁撤,沈寿堃亦被解职。
1899年,北洋新购一批舰艇,调沈寿堃任“海圻”号巡洋舰帮带。1905年,奉派帮统南北洋海军。1909年夏,清政府将南北洋海军统一编为巡洋、长江两舰队,沈寿堃调任长江舰队统领,授海军协都统。辛亥革命爆发,沈寿堃既不支持也未阻止舰队起义,而是自行离职,闲居上海。
1912年,北京政府海军部任命其为高等顾问,补授海军中将。1913年又任命其为第一舰队司令,因病未就。1917年,兼充高等捕获审检厅评事。1918年,北京政府海军部任命其为中日共同防敌协商海军委员长,在北京与日本海军代表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21年于上海逝世,终年59岁。
陈杜衡(1864--?),字芳斋,直隶青县人。
1881年考入天津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1884年毕业,1886年被派往英国格林书院专习炮术。
回国后,1889年任北洋水师“平远”舰枪炮大副。1895年任“威远”练舰督练大副。1904年任烟台水师学堂正教习。1911年任烟台水师学堂教务长。民国成立后,1913年被民国北京政府授予海军中校, 1915年任烟台海军学校教务长。1916年任海军部军学司帮理司务科科长。1920年升任天津大沽海军管轮学校校长。1922年调任海军部视察。1923年出任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1923年授海军少将。1924年陈杜衡被免去校长职。1927年任北京陆海军大元帅府军事部海军署参事。1934年代署国民政府海军部军衡司司长,后任海军部少将候补员。1938年任海军总司令部少将候补员。
郑纶(1859-?),字雅村,福建闽县人。
1881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就读,1884年毕业后入北洋舰队供职,1887年充“致远”舰船械三副,1892年12月调南洋水师“虎威”蚊炮船管驾。1894年随“致远”舰参加中日黄海大战,在管带邓世昌指挥下,“致远”舰与敌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炮弹垂尽。时与日舰“吉野”相遇。邓世昌决意与之冲撞,同归于尽。但不幸“致远”舰被鱼雷击中,锅炉迸炸,舰身破裂而沉没。全舰官兵只郑纶等7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清末重建海军后,郑纶任江阴炮台总台官,1906年任“建威”炮舰管带,1910年12月调“江利”炮舰管带,简授海军副参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建威”炮舰舰长,1912年授海军上校。1913年任海军总司令处军衡长,晋授海军少将, 11月调任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校长。1914年任海军部视察。1915年代南京海军雷电学校校长。1917年赴龙门港筹办海军练习所事务,同年8月复任南京海军雷电学校校长,1917年出任南京鱼雷枪炮学校校长。1922年晋升海军中将。1925年被临时执政府免其校长职。后归隐乡里。
陈京莹(1863——1894),字则友,福建闽县人。
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建成招生,陈京莹应考入选,成为第一届驾驶班学生。1884年毕业后,派上“威远”舰实习。期满,留北洋任职,授把总。1887年初,随管带林永升赴德国接带“经远”舰,帮同驾驶,尽心尽力。回国后,调充“经远”驾驶二副,擢千总。1889年初,升署左翼左营守备。
1894年春,得保都司,赏戴花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陈京莹“生平事亲孝,战时父母俱在,屡上家书,自告必死”。他在信中说:“大丈夫以殁于战场为幸,但恨尽忠不能尽孝耳。双亲老矣,勿因丧子感伤以重儿罪”。八月十八日,北洋海军主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黄海海面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激战。至下午3时30分左右,“致远”舰被击沉。接着,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舰又围攻“经远”,“经远”被划出阵外,势孤力单,中弹甚多,“船甫离群,火势陡发”。陈京莹协同御敌救火,毫不畏惧,表现极为出色,激战中,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先后壮烈牺牲,陈京莹接替指挥,不久也中炮阵亡,时年32岁。
黄乃漠(?--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致远”舰二副,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薜振声(?--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致远”舰二副,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韩 锦(?--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经远”舰二副,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陈如升(?--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定远”鱼雷艇管带,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倪居卿(?--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左二”雷艇大副,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吴怀仁(?--1894),1884年驾驶班第一届毕业后,任北洋水师“左一”雷艇大副,甲午海战中随舰阵亡。
王平,字登云,天津人。1884年水师学堂第一届驾驶班毕业后,曾留学美国,学习航海。回国后任“左一”鱼雷艇管带。1895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曾立功,赏同知衔。后威海卫陷落,因临阵逃脱,清廷要治罪杀王平,但因李鸿章等保,于是革职回籍永不叙用。
其他的也多在北洋水师或海军部门中任重要职务。
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的第一届学生,入学时为60人,毕业时只有30人,被淘汰掉一半,可见教学之严格。
从学生成织来看,严复所教驾驶班造诣较高。按英国海军章程,凡副勒夫脱难(Sublieutenant,海军中尉)届上练船,算法、代数、几何三项所考分数,以得总分三分之一者为中选,上船后再学习三角、驾驶、天文、重学诸书。(《北洋纪事》第十本)但伍光䢖等30名学生,不仅学完10余项规定堂课,还提前完成多项舰课,多数成织超过总分一半,成效显著。
首届驾驶一班学生毕业后,驾驶学堂随即将二、三班学生冯琦等择优升为一班,交洋文总(正)教习严复授课,历时三年完成教学计划毕业。(《北洋纪事》第十本《水师学堂》)
由于严复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并注意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教学成识显着;所以总办吴仲翔道员遂向李鸿章奏案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