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抗战影视剧如何避免生产“雷剧”


 微访谈:抗战影视剧如何避免生产“雷剧”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吴杨洋实习生唐玉洁)近年来,抗战题材影视剧,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然而却屡遭观众和业内专家质疑。正值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未来抗战剧将如何讲述战争背后的民族和历史?8月27日13时,安徽芜湖政协常委周蓬安做客人民微博微访谈就这一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周蓬安认为,抗战影视剧的编剧并非缺乏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为了炒作,以“雷剧”赚取卖点。“反映真实历史,就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元素。”进入微访谈>>>


——雷剧频现,需从管理体制上反思

提及抗战题材的影视剧,近年来被诟病最多的就是抗战雷剧的出现。笔者以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造就了抗日雷剧市场。一是抗战剧不会突破“政治正确”的底线,审核通过率高;二是流水线式生产,拍摄成本相对低廉;三是电视台购片价格低,投入小;四是有一批不愿意思考、只图娱乐的中老年固定观众,不愁收视率。

而抗战雷剧频现的根子,还是要从管理体制上反思。一方面,广电总局有着严厉的影视作品审查制度,逼着投资人都往拍抗战剧这一条路上挤,而大家都拍同一主题的影片,制片人就只能靠“雷人”情节吸引人,以“雷”取胜,导致脸谱化、武侠化、偶像化、娱乐化、低俗化甚至“色情化”成为一大特征。另一方面,这些“雷剧”能上演,无一不是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而实际上,目前“粗线条”的审查制度,主要目的只是确保“政治正确”,而情节“雷人”并不属于优先审查的内容。就这一点来看,又暴露出审查不严的问题。当然,在腐败盛行的当今社会,也不能排除审片过程中存在“权钱交换”的问题。但无论何种原因,这些通过审查的抗战雷剧,都是在亵渎历史,制造新的历史虚无主义。因此都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抗战影视剧必须是严肃的

笔者以为,戏说历史、亵渎历史,就是欺骗国人。抗战剧不仅仅是一种影视剧形态,更是一种国家传播行为,它不可避免将影响现实的中日关系,这种文化传播的真实性,无疑也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抗战剧容不得无底线“戏说”,更不该沦落成无道德、缺乏理性、对抗战历史事件肆意曲解或亵渎的工具。抗战影视剧必须是严肃的。拍摄抗战影视剧必须牢牢守住真实性的底线,要正确认识抗战历史,正确认识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反映真实历史,才是最能吸引观众的元素。而抗战史,中共高层早已为国军抗战作用定过调子。2005年的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这一正本清源的讲话,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此前虚构的历史,反映出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但由于国共两党长期分裂,一贯讲究“政治正确”的大陆影视作品在描写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时,往往还不能大胆地歌颂国军可歌可泣的故事,只能将侧重点放在担负着“敌后战场”作战任务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上。

14年抗战史,吸引人的元素其实很多,仅国军与日军的22次大型会战,牺牲了100多位将军,就够中国影视工作者挖掘的了。而共产党领导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以及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等将士的牺牲,都值得大书特书。

——抗战雷剧易影响大众的正确判断

40年前的导演还知道用“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来衬托解放军的机智;如今的导演却退化到将敌人描写成傻子,来矮化自身智商的地步,令人无语。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类弱智作品竟能在具有最严格审核制度的中国顺利上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必须揭露。但抗战“雷剧”的轮番上演,国人长期受雷剧提供的虚假信息影响,会影响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准确判断,对中日关系的正确判断,这也是导致高层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时,高层正确的决策与虚假信息下得出的“民意”却不一致。因此,我们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并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中日间的民族仇恨,而是为了不忘历史,不忘这个惨痛的教训,让世界记住战争的残酷,从心灵深处向往和平。

握手言和?总局、马云与消费者都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