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角色感,冲出天花板(8月5日)


重塑角色感,冲出天花板(8月5日)
 
关键词:角色感  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色感是基础,基于角色感而产生彼此定位,在定位的基础上形成价值感。当价值感达到并超越期待,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首先通过角色感与价值感来进行定位,其次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预判,再次采用带有倾向性的标准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并围绕结果进行量化聚焦,提高将优势转变成为胜算的成功概率,并形成循环。你的工作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与认可,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都取决于此。
虽然成熟的人往往都嘲笑“一见钟情”,但偏偏人与人之间的标签是早在开始的几次接触中甚至短短的分秒之间就被确定了。这种标签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很久。
通常情况下,你把对方当成是谁,对方就会成为你的谁,角色感缺失,任何努力都白费,而且基本很难改变。这种角色感的划定,不单纯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更多的是基于利益导向的思维定势。在商业中,在学术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基本如此,而且大同小异。
人与人之间的态度是不会轻易更改的,除非发生了某些重大事件或者强烈刺激。那首带有嘲讽意味的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说的就是这种纠结。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很难被改变的,正所谓“本性难移”。任何试图改变的努力,都会天然地遇到阻抗。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是被角色定义并且被划分的。在很多时候成败并不取决于客观上是否具备被改变的条件,而是主观上想不想被改变。而且通常人都会认为情绪稳定、意志坚定、长情等等,是人成熟的标志,不仅会给人带来安全感,更可以形成可信度,从某种意义上,这些恰恰是生存中的竞争优势。
相对而言,交往的时间越长,彼此的角色感与价值观就越是难以改变。其实人的错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可悲的是不仅不愿意承认,而且很难改正。
 
在感情方面,从不爱到爱,从没有感觉到有感觉,或者相反,从爱到不爱,从有感觉到没感觉,其实都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当我们去感觉某个感情或者观点发生了变化,而去探究到底是哪一刻的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发生,恐怕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人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事物,被新鲜的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因素所影响。比如自己的孩子,虽然在情感上会去袒护,但在其“突发奇想”发生变化的时候,总是会斥责“你懂什么”!在这样棒杀与捧杀的双重压力之下,总是会有很多冤案发生。
当溺爱的环境形成对创新意识的棒杀,任何试图“突围”的苗头都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看到优秀的便想据为己有,但是一旦据为己有便束之高阁,束之高阁就意味着被雪藏,不管是在人才引进上,在企业收购上,顾问咨询上还是在企业决策上,这种情景时刻在上演,这原本是出于人的控制欲之本能。
 
人总是倾向于自作聪明,能人贤者一直在自己身边,自己却不察,这无异于宣布自己的昏聩,是颇为有失颜面的事,但其实月明星稀是常态,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看不到别人的可取之处,所以人更倾向于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不仅掩盖了自己的昏聩,反而彰显自己的胸襟谦逊与学习态度。
比如同一件事,由外边的陌生人提出来,相比于由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提出来,总是会感觉更有价值,假如是内部人士提出的议案,就要经过慎重考虑,三思而行。这不仅催生了顾问咨询与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为跨地域的资源流动与商品经济提供动力源泉。
人在迷失的时候,往往会在原地打转。或者在走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
理性地看,其实原地踏步也没什么不好,至少比倒退好得多。但从图谋角色感改变的那一方看,却总是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基于被雪藏与价值低估的压抑感。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重塑角色感,才能突破天花板,否则便无法看到自己的未来。这之间的争夺与争斗构成了市场主旋律。
 
贾春宝
2015年8月5日星期三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