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1.工资的形式与实质
 “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1]
 “工资的实际运动显示出一些现象,似乎证明被支付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它的职能即劳动本身的价值。”[2]
马克思指出的工资体现出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之间的差异,对于当前就业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根据目前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描述,充分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但从微观市场主体来看,如果没有赢利,微观市场主体是不愿意做赔本买卖而吸呐就业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实现充分就业的措施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发展教育的方式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使其掌握当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项技能;二是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宏观经济的增长为微观市场主体获利创造条件;三是实行有效就业政策,即通过制定最低工资的方式使就业劳动力能够实现自身的再生产。
 2.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一个临界失业率称之为自然失业率。经济学把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实际GNP水平称为潜在产出。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差是GNP缺口,系指因经济没有达到高就业潜在水平而失去的物品和劳务量的估计数。潜在产出不是一个经济社会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而是它在导致猛烈通货膨胀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3]
理论上而言,潜在产出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消费已上升到相对较重要的地位时,社会很难对暂时性的休闲做出是失业导致国民收入折损,还是居民做休闲性消费而增加国民收入的判断。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经济学关于潜在产出的思想,并不能完全表现在劳动和生产资料满负荷生产方面,而应该表述为居民在不影响其基本精神消费和基本物质消费、自然资源在不影响其可持续开发的条件下,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品的能力。
 3.降低自然失业率的举措
“自然失业率是这样一个水平,在这个水平,作用于工资和价格的力量处于平衡状态。低于这个比率,通货膨胀一般趋于上升,高于这个比率,通货膨胀趋于减退。不断提高的自然失业率:1.劳动者构成的变化即使在每个组别的自然失业率不变的情况下也会提高总自然失业率。2.政策的作用。福利保障。”[4]
 “有可能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措施:1.改进劳动市场的服务,增加就业信息;2.提供培训;取消政府的障碍;3.创造社会提供的就业职位。”[5]
根据以上关于降低自然失业率的举措,笔者认为,当前针对我国出现的劳动力过剩局,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为劳动力就业创造有利条件;第二、通过加强教育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第三、在产业政策选择上,要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方式,降低自然失业率。
    4.需求饱和度与技术进步
 “在需求缺乏弹性的行业,劳动者必然是仇视技术进步的。只有在生产成本影响供给的范围内,生产成本才会影响竞争的价格。”[6]
这一观点说明,在需求相对饱和的领域,生产者获利的最佳途径在于进入新兴行业,从整个国家产业经济来看,在传统产业处于优势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也在于发展新兴产业。
    5.竞争对于利润率的影响
  “至于竞争会使超过一般利润率的利润降为一般水平,因而会从最初的产业家占有者手里把超过平均水平的剩余价值重新夺走,这在理论上完全没有困难。而在实践上却很困难,因为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各生产部门,也就是说,可变资本较多而不变资本较少,因而资本构成较低的各生产部门,按照它们的性质来说,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恰恰是最晚的,而且是最不充分的。首先是农业。”[7]
 马克思关于竞争机制在不同生产部门发挥不同作用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竞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手段,但这种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不是直接表现在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收入上面,而是表现在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等方面。从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来看,鉴于农业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行业特有的属性,当前如果对于农村实行工业化、城市化,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如果这种农村城市化举措操之过急,则必将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害。理论上而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货币化程度较低,若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将农业用地变为工业用地或房地产用地,则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土地的货币化,从而增大货币形态表现的GDP规模,但是这种GDP不是可持续的,其一方面可能会危及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造成耕地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失业人口的存在还会危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决不能遵循西方“圈地运动”的老路,决不能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不顾一切地盲目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应该根据中国国情,通过发展教育提高居民素质的方式,进行渐进城市化,使中国城市化建立在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19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62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134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356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36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642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7]马克思:《资本论》,第 三卷,102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