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跟儿子一起看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每每被镜头惊艳到,我便,“哇……”,他便,“我流口水了”……电影围绕过年期间天南海北的美食展开,讲制作,也将人情,可以当美食片看,也可以当风景片看。整部电影唯一一处较为恶心的地方,是植入的咏春拳武馆,美食与武术的结合,太过矫情。这也不能怪主创,武馆花钱植入,也都是为了经济考量。
我2014年给《商周刊》写过一篇详实的文章,阐述我对《舌尖上的中国》两部专题片的看法。这篇文章,在百度里边检索我名字加专题片名字,还能读到。在那文里边,我认为,第一部,是从美食制作悄无声息地上升到人文,第二部,则是从故事出发,美食不足,故事补齐。在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中,也更偏重于后者,故事性略大于美食性,悄无声息的对人文情怀的代入感,少了一些。

舌尖二字,极为有趣。舌尖者,必是精细者也。提到精细,中国人从来不缺这个。历来文人笔记,对吃食茶饮的记录,都极尽精细之能事。找文人笔记去读,可能费劲,但只要略读一下《红楼梦》,便能发现大量的美食制作方法,用心挑剔之处,也没谁了。中国美食,若是仔细研究进去,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精细之处。这种精细,有的,是食材的选取,有的,是火候的掌控,有的,则是大厨自身的气质。听懂行地说,老北京有几个馆子,是大厨成就了饭馆儿,而不是饭馆儿养活大厨。
中国古人,在吃喝玩乐上,都极尽精细。这是一个会生活享乐的民族,虽然这个民族多灾多难。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边,精细的生活方式,是贵族的象征。所以,但凡文人雅士,或者装文人雅士,都要学这种生活方式。两宋时期,在文人笔记中,也有其它精细的记载。《天工开物》里边便是很多。国人在吃喝玩乐之外,对其他生产工具的精细改良,也多有趣且有用。我们俨然是一个追求卓越的民族。

但到了明清,好像就很换了气象。我们只追求吃喝玩乐上的精细了。《红楼梦》吃喝上的精细,都快到了矫情的程度上。国人对生产资料精细的追求,仿佛有断层。乃至于,到了现代科技到来之后,我们在精细程度上的追求,远不及西方国家。在机械表这样的小件儿上,我们离德国、瑞士等等,都有极大的距离。
我们当下,没有将一种美食上的精细生活态度,折射到对工艺精细的追求上来。中国目前可以做宇宙飞船,却做不了不错的发动机。这就是我们的工艺精细追求还不够。我们的精细生活,不能只停留在美食等的享乐上,也应该更专注在工艺创造上。这或许应该是《舌尖上的新年》带给我们的一点篇外的东西。

从我个人而言,我不太赞同,在吃喝玩乐上找精细。喝茶树的哪部分叶子,吃炒肝的哪部分肝脏,其实,都是不必太精细的。太精细了,反而是矫情。但在工艺科技上,则应该精细,有做机械表的精神,精细到一分一毫。如果有这种态度的话,中国的工艺科技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目前在一些科技产品上得过且过,在美食上却有过分精细,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两宋极其以前,中国人在生产资料的精细上,是有追求的。明清才开始放弃。这可能便是,社会专制,造成明哲保身。社会的中产阶级一旦明哲保身,便只会在吃喝玩乐上追求精细了,不会继续在生产资料的建树上发力。看到这一点,或许对当下的中国,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中国工艺,应该学习中国美食,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