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朗将打造“一带一路”旗舰店


1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同日,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伊朗外交部、经济部等两国四大部委为支持单位,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中伊“一带一路”智库对话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如期举行。

在对话会上,两国将签署《中国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大学和伊朗外交部、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备忘录》。该协议是有史以来第一个重要大国之间官学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智库合作协议,是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的20多项重大成果之一,也意味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尤其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初步建立了“官学联合、跨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合作模式。

1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黑兰会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很明显,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两年多的时间里,随着习主席访问伊朗,伊朗正在呈现与中国“一带一路”旗舰店级的对接成效,出现了政策、贸易、资金、基建和民心“五通并进”的盛况。

作为两国智库对话的承办方,也是智库合作协议的具体执行机构,笔者数次调研伊朗,此次也随高访团再访德黑兰,在每个细节上都感受到伊朗人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支持度以及对中国人的热情。

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群伊朗小学生,他们近似疯狂地边向我簇拥,边用波斯语喊着“中国、中国”。走在伊朗大街上,常会有许多伊朗人来搭讪,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后,都伸出大拇指,希望合影。在伊斯法罕四十柱皇宫,一个学生旅游团在合影后,用鼓掌演绎了一段感谢辞;一位头巾店老板知道我老家是浙江义乌,激动得想拥抱。他指着自己店里的头巾说,至少1/3都是从义乌进的货,每半年去一次。一位德黑兰 商人用“商品民主”一词高度评价中国,没有“中国制造”,全世界哪有那么多人能平等享受物美价廉的商品呢?在航班上,空姐放下工作想与我聊中国话题;在大 巴扎,商户们走出商铺招呼着“你好!”中国人在伊朗的名声的确不错。(斜体部分由编者加入,引自作者2012年撰写的《伊朗十记》。2012年2月9日-16日,作者受邀第一次赴伊朗,观礼伊朗革命日33周年庆典,在《环球时报》、FT中文网等中外媒体连续发表十篇伊朗手记。下同。)

一位官员对我说,中国是唯一一个与伊朗没有历史过节的大国,是伊朗的真正朋友。我问起“俄罗斯呢?”他答,俄国曾入侵过伊朗,不可信!“那委内瑞拉呢?”答:委内瑞拉一国寄托于一人,不确定性太强!但中国与伊朗从没有历史过节,是可交的朋友!这算是给我的经历安了个官方说法。 

伊朗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卡马尼则说:中国与伊朗是全世界仅有的、其文明在本土延绵不断2500年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伊朗有必要为两国文明的伟大生命力干杯。

过去1000多年,伊朗先后被阿拉伯帝国、蒙古、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俄国征服或入侵,屡屡遭受其他民族从未经历过的悲情与壮烈。但是,这样一个国土的东、南、西、北方都曾经受过外敌进攻、被数次亡国的民族,他们的文明、文字、民族文化却从未中断,在原地生生不息。

担任伊朗外交部长长达18年之久、现任伊朗精神领袖外交顾问的韦拉亚提不只一次告诉我:伊朗是社会最稳定的中东国家,所有人都渴望着中国的投资。有次他还开玩笑说,中国在伊朗的投资至少不能低于在巴基斯坦啊。很明显,伊朗希望能在中国寻求更大的战略、政治、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最好的合作平台。

本图来自摄影家咸杰搏克的新浪博客

一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样板间级对接,需要有的不只是意愿,更重要的是其发展潜力。伊朗一样都不缺。伊朗拥有世界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储量,1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8000万人口且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面积与人口双双居世界前20位。伊朗基础设施底子好,拥有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大学普及率相当高的受教育水平,2016年初,被美国制裁了36年的伊朗被解禁,百废待兴,明显处在经济潜量释放的前夜。

我曾到达德黑兰市北的厄尔布尔士山,许多当地人在滑雪嬉戏,山顶欣赏城市全貌的茶餐厅里人满为患;上下班高峰街道拥堵程度比北京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加油的车辆一字排开上百米但没有加塞;各个博物馆里游客熙熙攘攘,偶尔还能见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电影院外常看排队进场的观众。在伊朗第二大城市伊斯法罕,傍晚的闹市区摩肩接踵,不少商店的生意都还不错。

在德黑兰,北方国际公司负责人告诉我,德黑兰正在修的五条地铁,北方国际承接了三条,中国地铁承建能力、技术与服务是全球性价比最高的,而未来伊朗将有10多个城市都要建地铁;一位旅游公司老总则透露,未来3-5年,伊朗将会迎来3000万外国游客,光德黑兰就要再修至少250家星级酒店。在街上,笔者常常看到力帆、长安、吉利等国产名牌的汽车在行驶中。有人预计,伊朗被压抑的外国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美元。在高访前夕,笔者在德黑兰遇到的几乎每一位中国企业家,都在伊朗看到了未来的国际投资重大商机。

当然,伊朗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外国投融资体系还急需提升,对蜂拥而至外国人的适应度还需调适,但笔者看来,这些都可以用时间来弥补。从长远看,2016年的伊朗非常像1979年的中国,不同的是,伊朗对全球大国的判断力远比当时的中国要更清晰。

伊朗人很清楚,中国带给得了“发展饥渴症”的伊朗,不是战争,不是制裁,不是政治条件,不是经济压迫,而是实实在在的共商、共建、共赢的“一带一路”。与中国人一起发展,享受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红利,伊朗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