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精髓是辩证法


 

易经的精髓是辩证法

 

 对易经内容和辩证法的理解,孔子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符合认识规律。

认识理解原理:理解是在大脑中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人对信息知识、对客观事物理解认识,都受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经验习惯、兴趣需求、认识过程、知识结构、信仰理念、理想目标、价值取向、思考工具(语言)、思考方法(逻辑)、思考能力(智力)等多方面的具体条件制约。

认识深化原理: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否定的意见会促进肯定的意见深化、提高、扩展,质疑与批评会促进思想进步、发展真理。任何认识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其中有多少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只能针对具体内容,通过对多方面的、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过程与结果科学分析,进行具体鉴别。

 

辩证法思想在中国产生得最早

伏羲的八封产生时间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连山易产生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归藏易产生在公元前12世纪以前,周易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孔子解释易经的时间在公元前五世纪初,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对易经的深化,比孔子略早。古希腊最早提出辩证法思想的几位学者只是跟孔子同时代。

 

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发展得最深

辩证法研究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变化的最普遍规律。

孔子说易经:“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讲对立面之间的关系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相互统一具体的关系只能具体分析

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物壮则老”、“ 损有馀而补不足”。

 

对辩证法理解与运用上的一些误区

一、世界的本源是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无生有,有生万物”。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或精神,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本源问题无法通过实践验证,只能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推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或精神,都回避了物质或精神的来源问题。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不存在来源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对立面相互包含,都是不纯,对立面相互不包含的绝对纯,是个别的极端,是不稳态,物极必反,只能在很小的时空内存在。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辩证法之中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之中有辩证法。认为唯心主义者的认识全是唯心的、唯物主义者的认识都是唯物的,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辩证法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者也会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者的认识中也有唯物和辩证法的内容。任何一个学者和伟人的思想都是如此。

三、一般情况下对立面相互依赖,不能单独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出现了单一方面,也只能在有限的小时空范围内存在,没有生命力。“唯”和“绝对”表达的内容都不符合辩证法的规律、通常都是脱离实际的。唯物、唯心、大公无私、大爱无疆、斗争性是绝对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等等,一些违背辩证法的理论表述,常常把人引入一些误区。

 

认识的深化、提高、扩展没有止境,否定的意见会促进肯定的意见深化、提高、完善,质疑与批评会促进思想进步、发展真理。请质疑、批评、赐教,欢迎参与交流、探讨、研究、传播

 

作者:张德文 

本人是退休教师,教过从初中一年级到本科二年级的多门基础文化课,做过教学箮理、教学研究工作,退休后从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谐文化研究。在价值中国网上有实名制博客。

联系电话18911331527。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