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发家五部曲(三)
3、第一次企业大转型
英特尔公司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特尔公司是以制造存储器起家的,它的产品包括4001,只读存储器ROM;4002,随机访问存储器;4003,一个输出设备芯片。它的第一款商用产品是3101肖特基、双极型64位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芯片,这也是全球第一颗双极形半导体存储芯片,该产品的推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几乎占据了整个存储器市场。到70年代末,存储器行业里大约有十来家公司在科技上竞相推陈出新,英特尔公司仍是其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由于当时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英特尔几乎成了存储器的代名词。集成电路是美国研究开发的技术,它在世界半导体产品市场中长期处于主宰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利用美国的技术创建半导体产业。由于日本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得非常迅猛。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工业迅速崛起,成为与英特尔公司争霸市场的主要对手。日本众多大公司为了从英特尔公司“虎口夺食”,实现“强强”联合,搞起了密集“轰炸”般的低价倾销。在资金雄厚的日本电子公司的猛烈冲击下,英特尔公司的主要业务D-RAM由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英特尔公司被日本厂商以“永远低10%”的低价销售策略逼上了绝路。英特尔公司紧急动员,奋力御敌,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提高存储器产品的质量,尽最大可能降低成本。但日本厂商纠缠不休,穷追不舍,抢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英特尔公司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公司一次又一次的召开会议,人们互相争执,互相辩论。有人认为,只要产品好,性能优越,即使价格高出日本产存储器的一倍,也会有市场。有人认为,这样需要在存储器研发上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能否挽回危局尚且难说。1985年英特尔公司连续6个月出现亏损,形势危在旦夕。
1985年,英特尔彻底放弃了10多年来一直是公司主营业务的存储器生产,转而全力投入到刚刚开始兴起的CPU领域,实现了企业第一次战略大转移。1985年,处理信息能力达32位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每秒可完成500万条指令,内含27.5万颗晶体管。1989年,内含120万颗晶体管的486微处理器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