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氏家族报》背后的故事


 “说起《党氏家族报》,这事还得从2010年春节开始,我回广西老家探亲,家人想编家谱,于是我用两年时间,查阅了好多资料,访问了数十人,觉得党氏家族历史文化十分丰富,很有意思,值得探究,只是一般人不太注意。编完老家家谱之后,我在想,人老了,能否为党氏族人做点什么?孔家八十几代,绵延数千年,两百多万人家谱不乱,辈分不错,我们能否编《中华党氏家谱》?能。但不是现在,先从基础开始。因此,我收集和参阅了不少资料,决定先办报,造造舆论,统一思想。”

 

这是笔者采访《党氏家族报》创办者党仁珊老人时的开篇。一位83岁的老人,说起族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筹备

 

仁珊老人有位陕西安富平的朋友集报近万种,其中收集到的姓氏报有31种,但真正坚持出版的不到20种,荆州和湖北一份也没有。

 

《张氏报》只出版了一期,徐姓了不起,他们的《族务通讯》出报22年,每年6-10期,每期四千多字,还出了合订本。《郑氏报》有5种,全国最多,很不简单。

 

荆州有个姓谢的人,宗亲捐了4万元印制家谱,只用了一万多,余钱党老建议他办报,因没有稿源,不敢办。

 

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寻访,老人积累了200多人的各地宗亲通讯录,收集的各地家谱和参考书、报有一米多高,发出信函200多封,收到回信100多封,通过打听、寻访,老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老人还走访了六个省、多个县市和数十个乡村。每到一地,老人询问有多少人,从哪里来,是否有家谱、祠堂,派字如何,出过哪些人才和名人。老人一一认真记录。好话说尽、老腿跑软。

 

老人深谋远虑,担心自己年岁已高,一旦病倒,势必影响家族报编、印和邮寄的延续。所以一开始,老人就从湖北发行量最大的《楚天都市报》上发现了一个办报的人才——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党波涛。他负责新闻宣传,文字功底了得,于是修书一封,恳请合作,共同编撰《党氏族报》(《党氏家族报》前身)。让老人高兴的是,两人一拍即合,立即成交。

 

那年,2013年底。

 

出报

 

刚开始,仁珊老人和波涛两人在荆州和武汉分别各编两个版,因老人不会电脑,先手工编排,后请人打印。波涛年轻,用电脑轻松搞定。

 

波涛编好的版面网传荆州后,老人还要将两人所编版面作适当调整、修改。校对完了,还要电话与波涛沟通,尤其是改版较大或欠缺资料时,老人肯定是要打电话过去的。

 

老人的执着、认真与虔诚,一直感动着波涛。勤奋的波涛先后整理出版了《永远的桂子山》、《华大名片》,还坚持每天一篇原创教育作品在新父母在线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后来,波涛运营公众号的经验也被运用到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上,把家族报公众号办得风生水起。

 

老人对《党氏族报》规划的起点很高,每年4期,双面铜版纸彩色印刷,费用由老人支付。《党氏族报》由刚开始的500份,到现在的《党氏家族报》的900份、1200份(含加印量),版面由4版,增加到8版,中间间或有6版。

 

每一期族报出版后,老人都保留有原稿,还留存80-100份,备给宗亲补寄和装订30册合订本之用。第七届中华党氏宗亲(西安)联谊会到来之际,老人专门加印了第12期200份。

 

远的、近的,老人可谓考虑周全。

 

邮寄

 

过去有邮局,现在有微信和视频,通信的便捷是当今人们的家常便饭,但报纸不可替代。不是亲眼所见,不知办报辛苦!

 

报纸经三校定稿、印刷出来后,80多岁的仁珊老夫妇便开始忙碌。夫人一份份叠好报纸,这样才能装进信封里。仁珊则剪通讯录纸条、贴在信封上、再盖上他的地址、电话和印刷品两个戳,最后将报纸装入信封,封口。

 

封口的那一面不能有文字,且浆糊还要不多不少、多了会粘到报纸。为将每份报纸、每份爱心及时寄送到亲人手中,两位老人费了不少功夫,先是将收集的宗亲姓名、地址、电话打印出来,复印若干份,剪开使用。

 

目前寄送的对象有520处个人和集体。问及邮寄费多少?老人透露了一个秘密:邮资信封寄,可不另付费。不付费?见笔者生疑,老人解释道:以前各单位每年都要印制贺年邮资封,每个信封1.5-2.6元,多了、没有用完的、时间长了,就作废品处理,他到旧货摊点去购买,3、4、5毛钱一个,收集了一万多个,已用去5500多个,现在还剩6000多个,估计还可用三年。

 

老人感慨说,现在市面上这类信封很少了,长江大学门口还有卖的,一块二一个,太贵!在点赞老人有心人的同时,笔者也感叹:小活累人,也是技术活,一般人干不了啊。


善举


一份小小的家族报,饱含老人多少心血和汗水?伴随着编辑部成员寻亲之旅的延伸,党新筌、党双姣、党兰田、党艺涵、党东阳、党九生、党政、党雄等宗亲的加入,《党氏家族报》的知名度、认同感不断提升。


每次寻访宗亲带去的20-30份,总被亲人们抢发一空。老人收获的是新的宗亲姓名、联系方式和邮寄地址。广西北流今年秋季祭祖大典老人送去家族报160份、珠三角分会成立送去40份、西安联谊大会准备了200份。


各地宗亲在钦佩点赞老人义举时,纷纷汇了他们的爱心捐款。目前合计4万元,只是在排练、录制《中华党氏歌》时,老人支出5000元(在此一并感谢河南南阳铁久和他的兄弟姐妹们


老人坚持自费办报,计划用余款出版《中华党氏文史概览》一书(这本书几十万字,计划2017年正式出版),以回报宗亲的关爱与支持

 

笔者小算了一笔帐:《党氏家族报》已出12期,每期2000-3000元印刷费,按2000计,邮寄按5500个,每个成本价3毛计,老人这三年直接支出约2.6万元(还不包括老人个人外出访亲、调研费用)。

 

金钱有价情无价!愿老人的精神在党氏后代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采访结束,老人谈到三个愿望:一是希望编辑部与中华党氏宗亲联谊会密切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宣传党氏和党氏文化;二是希望2020年中华党氏(全国)宗亲代表大会如期召开,讨论决定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按省编撰《中华党氏族谱》方案,编撰《中华党氏(全国)派字》方案等;三是尽快编纂完成《中华党氏文史概览》。

 

老人也有一忧虑:还有一些地方的宗亲没有去寻访且路途遥远,如东北、内蒙、新疆、青海等地。

    

小小《党氏家族报》,凝聚天下党家人。喜欢收藏的宗亲别忘了,《党氏家族报》也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收藏品!

 

夫人叠报,先生装报,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准备邮寄报纸的各种东西,一样都不能少。


每期都要重复上千次的动作,叠、剪、粘、贴,其实很辛苦。


粘贴信封,一点不能马虎。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得完美。


报纸出来后,还要认认真真看一遍,高度负责,极端认真,这样才能保证报纸的质量。


畅谈党氏家族未来的发展,老人高瞻远瞩,比很多人都看得远。


认真阅读各地宗亲来信,宗亲的认可与好评是老人办好族报最大的动力。


一丝不苟认真校对稿子。

 

老人的工作台,其实就是他的床铺,白天工作,晚上睡觉。


仁珊先生是个有心人,搜集购买了很多带邮资的信封,这样就为邮寄报纸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老人在打印社里排版校对。


到邮局邮寄报纸,信封里岂止是一张小小的族报,而是慢慢的爱心。

 

老人在准备西安召开的第七届党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言稿。

 

(图/文 党显武)

 

让党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党氏!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angshijiazubao),中华党氏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华党姓文化历史的挖掘与传承。关注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党氏各种活动信息早知道。投稿请发至《党氏家族报》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下面二维码图片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