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胜乔(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
苍翠巍峨的皇帝岭山下,蒸水河蜿蜒东流,除了高桥跨河屹立千年(高桥历史详见拙作《再忆皇帝岭(一):一座跨越千年的桥》),在其下游不到五公里处,还有一座古石桥静卧河上,它就是邵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多桥。
三多桥位于皇帝岭(今简家陇镇)境内堆头村与从兴村交界处,其得名源于当地“山多青,水多秀,人文多起”。该桥始建于明朝,最初为木架桥,乾隆年间始修为石墩木板桥,同治癸酉年(1873)增建桥亭,光绪甲辰年(1904)改建为三拱有亭大石桥,桥史历400余年。
作为皇帝岭的游子,我从小对高桥印象深刻,因为它位于全乡经济中心高桥街的旁边,我自小跟着妈妈到那儿赶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而三多桥,小时候只听爸爸偶尔讲及,知道它曾是衡邵商贾往来必经之地,解放前伯父去衡阳城做生意,必定从它上面走过。因为邵东话”多“与”脚“同音,儿时的我想当然认为,三多桥建立在波涛汹涌的大河上,是一座有三只”脚“的大桥。
真正留意三多桥是在初中毕业考上高中后,那是因为我每次去学校要到本乡堆头村的街边乘车,而这离三多桥不远,因此,我每次去学校都会情不自禁想到它,想着有朝一日去看它究竟是何模样。然而,直到读完高中考上大学,乃至参加工作多年,却一直没成行。
岁月流逝,年齿越长,我对家乡越充满感情。今年清明节,我回皇帝岭老家探亲扫墓,专程抽空去看三多桥,夙愿得偿。
初次见到三多桥,发现它是一座三拱带廊亭的石拱桥,虽然没有想象中雄伟,但其古韵悠长的造型仍令人怦然心动。该桥长18.5米,桥宽4.1米,远看如一座长亭静卧在蒸水河上,三个圆弧形的拱洞与河中倒影构成三个同心圆。从侧面看,廊亭正门用青砖砌成“山”字垛彩绘牌楼,圆弧形拱门上方有“三多桥”三个大字,顶部有瓷质“双龙戏珠”。在廊亭门洞前面,有两只石狮一左一右蹲立台阶上,像是在静静守护来往人们平安。
走进桥内,只见桥面铺盖整齐的石板,正中心的石板刻有寓意“如意吉祥”的四极环图。桥两边有八根青砖柱子撑起整个廊亭的屋顶,每两根柱子正对架起的白色墙垛绘有彩色古画。桥两边的压石(护栏)则由青一色的条石组成,由于数百年来人们在上面坐卧歇息,顶部被磨得精光,烙上岁月深深的印痕。每块石头正面精雕细刻的花纹、图案仍清晰可见,而且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弥足珍贵的是,桥上尚存清同治以来的石碑28块,壁画36幅,诗联20余首(副)。这些碑刻诗(联)文不但书法精美,而且立意高远,为当时的饱学乡贤所为。如果说永州浯溪碑林因其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誉为浯溪“三绝”,那么邵东三多桥上的石碑也可与之媲美。例如清代主修人郡贡生刘春台等所做的桥联以桥名中的”三“和”多“冠首,是为藏头诗(联)。其联一:三楚有材,几辈茂陵词客到;多情系我,千条灞岸柳丝长。其联二:三千路迢遥马长卿题名去矣;多少人问讯苏季子挟策归兮。无论用字造句,还是格律意境,堪称名联佳句。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多桥,其实非清光绪年间修建的老桥原样。原来桥上面的廊亭有狮龙雕塑,桥头南端还有一座三丈高的石塔,但令人惋惜的是,二者在”文革“中被当成四旧拆毁。此后将近三十年,载满历史人文的三多桥包括诗文石刻被无情抛弃在蒸水河上,鲜有人关心它们的命运。
改革开放后,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增强,皇帝岭当地有识之士不断提议修复三多桥。这一提议经退居乡间的原邵东县委常委刘维垣与退休干部宁玉和等推动,社会各界募捐,于1995年变成现实,除廊亭的狮龙雕塑和塔因造价太高无法复原外,其余均按原貌进行恢复。此后,每当有较大损毁,皆修复。
出身于堆头村的解放军少将刘人杰也对重修三多桥给予襄助,现今桥头两端牌楼各有一幅桥联即为其所写。其联一:虹截蒸江雨;风驰帝岭云。 其联二:江流万里入大海;桥连千村奔小康。
今天的三多桥旧貌换新颜,总体规模形制不逊于清代老桥形状,尤其是原有的诗(联)文碑刻得到保存,使传统建筑艺术精华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延续。
远观三多桥,如带似练的蒸水自上游缓缓流来,穿过桥洞向东流去。河岸两边是纵横阡陌的田野,河堤上的屋舍俨然,树木繁茂,桥头柳丝低垂,和古色古香的石桥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水图卷。
最吸引人的是桥上那一幅幅碑刻诗文和壁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细细品味不知不觉进入时空隧道,沉醉在悠长古韵之中。
注:本文节选自陈胜乔写作的《邵东高桥:皇帝岭山下的千年古镇》,首发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原文有图片),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阳人。早年做过专业财经杂志记者、主编等职务。现在南粤某著名公司蹭饭。业余喜欢写作,“关注心灵,关注乡土,关注人间冷暖。”关流请先关注微信公众号「狐说天下」(ID:foxdaily),在文章页面末尾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