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20年红利到头 看清BAT的变现布局


  10月17日,在纽交所上市的微博市值历史性第一次超越了 Twitter,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交媒体之一,完成了一次互联网界的里程碑。对于中国互联网业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诞生20年的中国互联网正迎来它的第二阶段,即从消费者互联网迈向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变成像水电一样重要的“数字能源”,重塑银行、医院、教育、交通、商贸、文化等几乎所有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多年的跑马圈地,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三家公司为聚焦点的产业生态格局在中国经济比重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为份额,他们在商务、社交、信息搜索等个各方面,改变了用户的生产生活方式顺带也完成了第一轮的用户积累。赢得客户、获得流量必然要带来生意实现利润,变现仍是这些互联网企业的靶心之箭。

  中国互联网企业"逆袭" 表现抢眼显出后发优势

  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如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逆袭”?以微博为例,今年以来微博的股价上涨了 150%,而 Twitter 下跌了 20%。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微博的商业模式一直在顺应时代。从最早文字社交,到后面的图片,再到视频直播。而 Twitter 商业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仅仅依靠收购 Periscope 切入视频直播业务,但内在基因和上市前没有多大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不断调换的 CEO。一直被模仿的美国“老司机”如何被中国模式弯道超了车?我们不妨看看这背后的原因。

  首先是资本实力雄厚,根据2016年《互联网趋势》(Internet Trends)报告显示在全球互联网20强名单中,榜上除了有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等美国互联网巨头,还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等7家中国互联网企业。BAT今年4-6月合计实现营收861亿元人民币。腾讯市值2470亿美元,一跃超越阿里成为中国最大科技公司。此外,百度市值超过600亿美元。曾经的BAT如今已经成为了TAB。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批互联网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内互联网企业投资、并购海外公司的现象日趋踊跃,正在全球市场上演资本“逆袭”。“Copy to China”,把美国的某种模式搬到中国,一度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路径。然而近年来,以BAT等为首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争相走出去,向全球延伸业务触角,并借助投资并购来拓展海外市场,展开战略合作。例如阿里在印度市场投资Snapdeal、腾讯收购Supercell以及之前微信大力的海外推广等等,BAT其实早就看上了“出海”这片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国际化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努力深耕的一个方向,也是他们实现逆袭,获得全球用户和市场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固然可喜可贺,不过,考虑到微博与Twitter发展的不同社会,经济,及竞争环境,这种超越更多是一种时代的幸运,而非表示中国互联网在技术战略上已经完全超越美国。但回到事件本身我们仍希望中国互联网公司依托中国大市场优势,借助本土化创新超越海外巨头,微博是第一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

  热事件之后还得冷思考,中国互联网经过20年发展,一、二线城市的用户红利已经到底,潜力需往四五线城市甚至农村挖掘。习惯了免费杀毒、红包补贴的中国网民们是否愿意为网络服务买单,中国互联网巨头们会一直赔本赚吆喝,掏钱补贴,还是在下一盘另有深意的大棋?那些因低价或免费膨胀起来的商业模式正在慢慢耗尽自己的生命力,它们急不可耐的寻求变现是规律使然。

  中国互联网公司烧了多少情怀,就会收回多少利润

  从搜狐、新浪、网易三足鼎立的门户时代到马云创造淘宝神话,从百度一家独占搜索鳌头到见证团购网站们的由生到死,再看滴滴一步步成为行业巨兽……中国互联网的20年也是80后们情怀燃烧的20年,伴随着根植在潜意识深处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认同和狂热。到今天,中国互联网的20年红利已然到顶,随着用户薅羊毛时代的结束和平台集中度的强化,互联网情怀将不可逆转的进入变现时代。任何人开公司的目的都是利益最大化,流量变现是互联网商业的本质BAT们追求的不过是边际成本下降后的规模效应,是一统天下后的唯我独尊,他们变得比自己誓言颠覆的对手更贪婪只是时间问题。

  移动互联网第一轮用户大战已经结束,国内移动市场用户自然增长已经进入到了尾声,前几年30%以上的用户高速增长不复存在,目前基本进入个位数百分比增长时代,竞争更加白热化。而下一轮大战将是变现之战,这是一场从投资创业公司的军备竞赛,到流量变现的战争。比拼的是如何从现有用户身上获取更高的利润和营收,更高的利润和营收会将TAB的市值推升至下一顶点。

  显然,BAT三大巨头都已经明确方向并开始重点布局,下一步的核心是依靠移动广告来变现。拿腾讯为例,由于拥有微信与QQ这两大重量级社交产品,有社交必然需要内容,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向一切内容衍生,但与百度需要做知识内容不同,腾讯主要收入来自游戏,因此也更偏重泛娱乐的PGC内容建设,此外变现上腾讯采取了游戏与广告的两种变现模式,生态模式也较为清晰。同时,为了重点发力第三方移动广告平台市场,腾讯最近重新调整了移动广告业务架构,特别成立了腾讯广告联盟事业部,专注第三方移动互联网流量拓展和广告变现。

  值得一说的是,阿里其实是BAT之中第二大的广告公司,其主要收入来源也同样来自广告,与百度联盟对应的是,阿里也有自己的阿里妈妈联盟,其同样也是利用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实现变现,但是与百度联盟不同的是,百度联盟主要服务于开发者以及网站主,阿里妈妈联盟主要服务的是淘宝与天猫店主,店主可以通过阿里妈妈为自己的商品实现广告投放,可以投放到淘宝内部(直通车广告),也同样可以投放到其他与阿里妈妈合作的网站。

  百度在变现方面依托于百度联盟,百度可以通过广告主投放的广告对内容进行变现,联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匹配,将其适当融入到内容之中,而自媒体作者也可以一同分享百度联盟的收益,而目前百度联盟依托于百度内容生态的布局也发展迅猛,从2012年的19.3亿分成上升到了2015年的110亿,而2016年则会更多。

  在笔者看来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时代结束,巨头们纷纷觉醒之后,BAT的下一轮利润、营收和市值增长的主要引擎将从抢用户红利转变为提升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商业化变现效率。在许多人眼中,如今的BAT成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底座”,其每一项投资、每一次战略运作,都会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格局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产生影响。不过这是否意味着三大互联网巨头会因此长成更大、更“重”的巨无霸?也许变现之战的结果能够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