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经济的新常态
胡占华
一、 新常态概念
狭义的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义的新常态,从经济发展这个领域拓展到涵括更多领域,还包括坚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坚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广义的新常态,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常态。这个治国理政,是广义的治国理政,不仅包括治国,也包括治党和治军等方面。所谓治国理政的新常态,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统筹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深化改革伟大革命、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常态,简单地说,就是统筹推进这“五个伟大”的新常态。在全球经济局部衰退总体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有自己的显著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清晰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特征,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领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的重要脉络和切入点。
二、 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新在哪里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内外红利衰退,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已是必然。从供给端看,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从需求端看,人口结构拐点导致房地产引擎失速,全球化红利衰退,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导致外需和外资引擎失速。传统的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中国经济必须顶住阵痛加快结构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延续,以破坏环境生态为代价通过低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增加就业累积外汇的老路已经到了尽头,庞大的外汇储备已成为我们的尴尬负担。我们既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有目标自信。以新型城镇化、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益提高、科技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1、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新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要素投入投资驱动粗放型发展为主的发展历史已经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为主的精细化发展。新型城镇化主要体现“新”在新型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进程,而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进程。新型城镇化是科学规划、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重视人文情怀人文属性和生态绿色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均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比历史以往更重要的作用,以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创新为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科技创新催生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就业。
2、经济增长目标新
经济增长目标由过去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六上七下区间运行。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不仅是经济本身健康运行的表现,从促进就业解决民生问题增加社会稳定方面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必要支撑。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经济增长率六上七下区间中高速发展,把经济增长质量同数量同样重视起来,把财政收入稳健持续增长放在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位置,使各级政府有一定财政实力不断改进民生,把提高生产率生产力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放到重要位置是新常态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把稳增长调结构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结合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内在运行质量。
3、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内容新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引起就业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常态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口红利作用在下降,中国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城镇化建设促使中国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进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极大地促进经济转型和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在就业结构比例越来越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促进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互联网+、物联网、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支撑的平台经济的最新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经济模式为支撑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发展,有可能成为中国追赶超越发达经济体的利器
4、产能过剩与就业人口过多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带来重大深远影响。人口红利消失,人才红利到来。老龄化养老问题成为长期关注焦点问题。
淘汰落后产能,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共识;以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激发市场需要促进就业成为经济新激励领域。就业人口过多和老龄化人口多促使从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双重促进就业和养老事业发展。
5、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一样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配置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
6、政府赋予新职能市场赋予新作用
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政府有效管理和调控是新常态下政府应发挥的重要职能,市场调节无法取代,而有效市场也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的金融服务及金融监管、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素养的人力资源等有效政府行为支撑。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有效政府要求建立法治政府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效市场要求有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市场环境和规矩。
7、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识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关键领域控制力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双管齐下。增强国有企业在关键领域控制力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国防安全需要,文化安全需要,社会安全需要,也是政治稳定与政治安全需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激发国有资本存量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和国有企业活力。
8、生态文明要求新
生态文明成为经济发展和谐与否的硬性约束条件并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同,老百姓对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新期待对政府、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更高目标,要在执行上下功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新亮点。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一种福利的观念深入人心。
9、经济风险主要因素:房地产、地方债、产能过剩。
把握经济风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客观需要,只有了解风险把握掌控风险,中国经济才能在新常态下健康持续发展。
三、把握新常态为实现中国梦承德梦而奋斗
把握新常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法治、党的建设协调发展,把握新常态为实现中国梦承德梦而奋斗,中国梦是从梦想到理想到思想再到实践的过程,中国梦的实现过程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梦要坚持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握新常态要结合承德梦做踏踏实实的工作,承德梦就是要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 建设美丽幸福承德,承德梦就是要把握承德“五最一特”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优势 ,把握承德两张王牌:文化强市、生态立市,以科技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转型,造福承德市民 。
要认识新常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化理解、统一认识,要充分认清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既要看透市情,沉着应对挑战,化解各种风险,更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用新常态思维指导工作,把握新常态的主要驱动力、认识新常态的新要求、充实新常态的新内容,规范行为,努力把后发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
要适应新常态,主动适应继续沿袭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就会被淘汰出局的紧迫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主动适应生态是永远不能碰触的红线,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敏感性。始终坚守生态保护这条高压线,确保生态安全,推进绿色崛起;主动适应依靠人才科技创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增强发展内驱动力的大趋势。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集聚人才,扩大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真正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切实发挥我市科技创新自主能力与发挥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承德产业化基地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承德产业化基地的作用,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创新企业,改造发展一批传统企业,淘汰一批污染落后企业;主动适应优化发展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严要求。既要向改革要动力,更需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强动力。
要用好新常态,承德具有“五最一特”比较优势,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承德带来巨大机遇。只要我们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充分挖掘潜力,破解瓶颈制约,用活用足国家政策,就一定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特别要着眼清洁能源、生物药品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健康产业、高端旅游业、生态有机农产品基地、钢铁附加值含量提升和产业链延伸、现代装备与仪器制造业等八个产业,推动承德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