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不完全是坏事,而是发展平台的切换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今天是“中国制造2025”第二届高峰论坛。从去年高峰论坛走到了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房地产火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高涨,甚至出现了一些泡沫。在这种情况下,谁去搞实体经济呢?谁去搞创新呢?但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尽管我们国家服务业现在已经成了最大的产业,超过了制造业。但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竞争力的基础仍然是制造业。

特朗普被选为美国下一任总统,他曾经说,让制造业重振美国,让转移到中国的制造业要回到美国去,他这个想法是否能实现很难说,但他有这个想法。而这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挑战。所以,我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今天想讲的题目,就是新常态下的中国制造业。

三只“靴子”落地一两年后经济增速完全触底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大家要有信心。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新常态,对这段时间变化到底怎么看?怎么想?政府和企业家都有各种想法,比如有些同志说,咱再熬上几年,经济还能进入高速增长,但是这基本不可能了。

我简单说一下过去三种框架。第一种认为,这是周期性的波动,所谓周期性的波动,就是经济的增速高一阵、低一阵。现在是低潮期,已经低了六年,过去是两位数的增长,现在是7%不到。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离美国这些前沿的发达国家距离还比较远,还处于追赶期,我们还有高速增长的潜力。比如7%、8%的增长速度还能搞个二三十年,但是大家感觉到不大可能了吧,还能上到那个水平了吗?上不去了。第三种观点,是我本人的观点,现在是经济增长阶段的转化,是由10%的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变过程。这个无论是国际经验还是经济理论分析,都能支持这个观点。大概在6年前,我本人领导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队伍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过去几年有人有不同看法、有争议。但是,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发生了,现在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增速的跌落是否有底?有的话这个底又在哪里?

中国经济的回落是转型再评估,也就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是两个不同平台之间的切换。过去六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处在切换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所以一直下行的压力是存在的。现在我认为,我们已经接近底部了,这主要取决于三个指标。从需求上来看,我们过去长时间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高投资,而高投资主要是有三大需求支撑的。第一出口,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房地产。高投资要触底,这三大需求要触底。我本人有一个通俗的说法,三只“靴子”要落地。

过去,出口的增长率在20%以上,最近两年已经出现了负增长,现在看来,今年恢复正增长也很难。从国际上来讲,贸易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个是有点反常,因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是这种情况。这就说明,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我们的内因,就是我们国内的出口产业,我们的土地、劳动力、环境成本上升以后,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这个也符合国际经验,其实它也是必然的。

第二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占投资比重最高的顶点实际是在2000年左右,过去几年,基本是回落态势。但是,它是我们政府稳增长的主要工具,所以下行压力比较大。

第三只“靴子”就是房地产,房地产经过多年发展以后,房地产在2014年也出现了回落。我们判断,它不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的波动,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波动。为什么?因为房地产投资的最高点已经出现了,出现了以后,它就会逐步下降。事实上,房地产投资在去年9月已经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今年房地产又火起来了。一线城市的房价高起,有人认为已经出现了泡沫。影响房地产的因素有四个:第一是正面因素,几大都市圈在加快开发,处在几大都市圈核心地位的一线城市房屋需求是上升的,这是一个正常的积极的因素。但是也有不正常的或者消极因素,包括我们城市地方政府的融资体制、土地制度、货币政策。但是我本人判断,从房地产大的投资格局来讲,历史需求峰值出现,房地产出现历史性拐点比较大的判断,房地产这样一个所谓火爆、投资的回升,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几个月以后会逐步回落的,最近已经在回落。我们估计大概再过一段时间以后,房地产投资将会恢复一个常态。什么意思呢?低速甚至零增长,这样房地产这只“靴子”也触底,三只“靴子”都触底了。

与此同时,由于三大需求在下降,供给侧也在调整,但是调整速度很慢,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产业过剩。这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就是PPI出现了50多个月的负增长,由于价格下降幅度太大,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在下降。从2014年8月后的1年多时间里,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率为负。但从去年中央提出去产能的大政策导向以后,还是出现了变化。一方面是政府的推动在发生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场也在发挥影响。有些企业不赚钱了,日子不好过,也就关了。更重要的是,预期发生了变化,所以今年9月出现了积极现象,PPI经过五十多个月的负增长以后,由负转正。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利润也恢复了正增长,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目前利润都处在一个上升态势。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以前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钢铁行业,比如像宝钢的主营业务都出现了亏损。一个行业最好的企业主营业务都出现了亏损,价格还能再跌吗?不大可能了。包括钢铁、煤炭、石油在内的我们通常讲的大宗商品的价格最低点已经走出底部,像钢铁、煤炭又出现新一轮价格的上升,针对这一情况的估计有些过于乐观,因为我们观察到房地产若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回落后,对工业部门会产生影响。到了明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幅度也不会太大。

要保护的是劳动者而不是没有竞争力的体制

总的来说,现在看来,供给侧也出现了触底的一些迹象和信号。但是,接近底部和真正触底是两回事,要完全触底,有很大可能性,可能会在今后一两年出现,但这个触底不会一蹴而就,不会一步到位,它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验证,才会逐步找到。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的话,不少人说中国经济触底是L型的,现在是出现的下降,所以触底就是拐个弯;有人说是M型的,他们认为触底以后是不是会出现反弹;而无论是V型还是U型的大反弹,都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它实际是一个增长平台的转换,由原来的平台转向另外一个新平台,所以,触底的确切含义是说它不会再下降,而是要寻求稳定,逐步走到一个新的增长平台。

第二,我最近听到一些评论,有人说,中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L型的低迷状态,给人比较悲观的印象。但中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平台后,它也是符合规律的,因为要把中速增长平台保持住也很不容易。增长速度虽然下降了,但是我们经济基数比过去大多了。这个平台并不是中国经济不景气的表现,它是中国经济很正常的状态,而且我们要争取有质量、有效益持续的增长。

第三,今后1-2年是中国经济触底的关键期,只要在这个平台上保持稳定,包括确定中国制造2025等一些发展目标并且实现了这些目标,就给我们的经济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此外,经济下行,企业分化才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我们谈经济下行,大家心里不舒服,大家切身感受也不舒服,下行哪有上行好啊!但是我们知道这是规律性的,这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下行带来的结果就是竞争加剧,竞争加剧以后就带来分化,分化以后最后才有转型升级。我们现在经常讲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等等,这些东西不是开几次会、下几个文件,或者我们企业自己做点什么规模化就能实现的。它是逼出来的,日子好过,没有人愿意去搞转型升级,都是逼得没办法了才转的。用过去的办法搞不下去,你才有不转不行的主动性。所以,对于经济下行,我觉得我们还是不要认为完全是坏事,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是好事。不下行,就没有转型,就没有创新,它不下来就不会上去。我注意到上市公司,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十个企业都能赚钱,前两年下行压力比较大,可能普遍都不太景气,最近这个形势好转一些。有些企业就比较好,有些企业还是不行,就已经出现了分化。最近出现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化,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样一来,有些好的企业逐步已经脱颖而出。所以,我们还是要顺应这一趋势,而不是阻挡这一进程。特别是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一看现在企业比较困难,搞兼并重组,搞拉郎配,这个企业不错,咱找一个不好的企业,把两个“一帮一”,搞在一起,结果最后“坏的好不了,好的也坏了”,那还怎么优胜劣汰、兼并重组?这个时候劳动者要保护的,但是没有竞争力的体制是不能保护的。

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的智慧是有所不为

最后我想说,从企业来讲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至关重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策略都是扩张,为什么?因为机会太多了。现在必须要做减法了,搞清楚什么东西不能干,这叫聪明人。你的智慧体现在你知道你什么事不能干,这个事搞清楚以后,你就知道要干自己能干的事,这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就开始转型升级了,集中力量搞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个专业化水平就会提高,整个制造业就提升了。

咱们谈新经济,不要误解,以为一定要搞那些新的东西才有出路。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转型升级,大部分还都是在我们传统产业里边把技术水平、产业链提升,发达国家发展不错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大部分还是传统产业。产业升级的重点不是搞新产业,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老经济、传统产业,产业新旧与有无竞争力是两回事。

中国将来不会在所有产业中都具有竞争力,我们都有竞争力吗?都很厉害吗?不可能的,我们一定在有些行业是不强的,但是我们一定在相当多的行业,应该比其他国家有优势,我们要全球化的来看,稳定的长期的国际竞争力。这些行业和企业是谁呢?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它是要市场竞争给出答案的,我相信是在座的企业家们,是最能够具有长期稳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们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公平的,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的这样一个竞争的环境,这个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紧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