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奇缘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有一些事情久久萦怀。

  1980年代初期,也称之“科学的春天”。那时,我还是西北农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因牙疾,到西安东大街口腔医院就医。返校回杨凌,等待火车时,时间有富余,顺道溜进解放路新华书店。在这家书店的一次邂逅,让我至今难忘。

  书店里熙熙攘攘,满是年轻学生。我原本只是打发时间,并无买书的打算。一会儿看这本,一会儿看那本,散漫而又随意。不一会儿,一个带着几分羞涩,又有几分尴尬的姑娘,不时在我的身边转悠,好像是要给我说点什么,好像又不好意思似的。又过了一会儿,姑娘终于开口道:你好!我买这本英汉双解词典,要13块钱,我只有11块钱,差2块钱。你能不能借给我2块钱?

  我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感到很诧异,一个小姑娘家,怎么会向一个陌生的大小伙借钱呢?姑娘大概是猜到了我的心思,还没等我开口,她拿出了学生证,并向我解释说,她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让我留下联系方式,她也将联系方式留下,她会按照联系方式把2块钱寄给我。

  姑娘这么一说,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油然而生。我干脆麻利掏出了2块钱,大大方方递到了姑娘的手里,并果断说:不用麻烦,你尽管拿去用好了!看我如此慷慨举动,姑娘露出了一丝歉意。此时,我才仔细打量姑娘:个头不高,皮肤偏黑,一对小辫,戴一幅乳白色边框的近视眼镜。以穿着打扮看,和我差不多,也来自于乡村,最多也不过是小城镇。

  姑娘能够舍下脸面,敢于向陌生小伙借钱买书,这一超常举动深深感动了我。本来就喜欢读书的我,要是与姑娘比起来,似乎还有所不足。发奋读书学习,姑娘是我心中的偶像。

  学雷锋助人为乐,做一回有钱人,我的感觉也很不错。回到学校后,我把这件事写成了大约800字的小小说《两块钱》。西农校报发表了我的《两块钱》后,引发了校园热议好评。后来,好像是《雪莲》杂志也刊登了。一报一刊,我因《两块钱》一文,收入了8块钱稿费。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笔稿酬,对我是一个大激励。由此,我打心底里也喜欢上了写点东西……

  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但我总是会常常想起来此事。我工作每走一个地方,也总会和熟悉的同志、知心的朋友谈及此事。我的人生,有两大习惯,也是两大爱好:读书与写作,大概多少与此有关……

  大学毕业后,分配我到西安工作。在我年轻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住在建国路金家巷。于是,我成了解放路新华书店里的常客。有时候是去看书,有时候是去买书。我的文史学知识,地理学知识,生态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学习学知识,法学知识,以及秦岭学知识……多来自这里,或是在这里购买的读本里。有人说我是一个“杂家”,我也会顺势郑重其事告诉人家:我“杂”就“杂”在了这一“家”。

  有人和我开玩笑说,所以念念不忘此事,是因为我惦记着那2块钱。我也会半开玩笑地说,自从有了那8块钱,就再也不想那2块钱了!

  也有人深刻指出,之所以念念不忘此事,是因为我还惦记着那个黑姑娘!对此,我无语。的确,想起此事,必然想起那姑娘。决然一别,至今三十多年了,杳无音信。不知现在的她,究竟怎么样,可否一切安好……相信她一定是个学识渊博,志趣高邈的人。

  毕竟,因为她,对我的人生影响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