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窗 | 别这么大惊小怪,“小程序”你们早就用过了
昨日凌晨,微信公众平台向200个公众号发出了“小程序”的内测邀请,正式揭开了之前“应用号”的面纱,推出与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并行的微信产品“小程序”。
一时间互联网科技圈再次被刷屏,众多创业者、程序员、微信运营无一不受其影响。小程序真的要改变世界了吗?喝口小编泼的冷水,冷静一下先:
小程序早就计划好了
早在2016年1月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就透露微信即将推出应用号,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号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根据微信的开发节奏,重要的功能规划周期,大约在9-12个月之间,应用号从规划到上线,也刚好符合这个规律。
小程序没那么神奇
微信小程序的本质,和13年Facebook推出的webapp,百度、360和UC浏览器上的轻应用是一样的,都是基于浏览器上的一种轻量级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小程序入口,体验到普通APP上的部分功能,而无需安装该应用。
小程序早就用过了
小程序看似新鲜,但其实我们早就使用过了。微信作为连接一切超级平台,用户可以在微信里打车,购物,买电影票,而这些,其实都是滴滴、京东、微票等APP的“小程序”形态。小程序就是这样一个为广大开发者提供服务,同时满足用户在微信上享受轻量级APP需求的新形态。
(微信上的滴滴打车其实也是一种“小程序”)
小程序不适合哪些人
1、使用微信不频繁,对某应用的依赖不大的用户。
按照已知的信息,小程序的入口并不明显,一个正常的使用流程可能是:解锁进入桌面-打开微信—点击发现版块-进入小程序界面-使用小程序。如果你只是想看个天气什么的,等进入小程序再看,估计天气早就变了~
(某开发者公布的小程序demo截图)
2、高频次、大数据、复杂类的应用,例如淘宝、音乐视频、游戏等APP。
小程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户无法从小程序跳转到微信之外的APP中。举个例子,你从订阅号里看到喜欢的主播推送了今晚直播的预告,你可以从图文消息里进入到某直播的微信小程序,但是不能从这个小程序里,进入该直播的手机客户端。
小程序对哪些人没有影响?
不使用微信的人。
因为微信实在是太普遍了,即便是年长一辈的人,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也不少,甚至比我们还多。如只要你使用微信,就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很无奈,但事实就是这样~
不过小编倒是对小程序有一个特别的期待:
既然开发者需要遵循微信小程序的设计规范,才能开发小程序,那为什么不能把小程序的设计规范、微信的设计语言和Android的Material design统一了,在下一个Android版的微信上,改变现在的iOS风格,从而借势推出Material design的微信呢?总是要靠Root和框架也不是事儿吧?期待下个版本的微信!
转载自:http://www.mntuku.cn/index.php/article/show/id-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