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4|走出党坡


  党中选 


党坡一角

 

党坡,是我的家乡。作为自然村,它位于河南省唐河县城北,记得当年父亲与外地书信来往,落款地址是“唐河县城北十八里前党坡”。在人民公社早期,这里归唐河县张监庄公社管辖,后来张监庄公社撤销,归唐河县源潭公社(现改为镇)管辖至今。党坡在方圆几十里内算是一个大村,共5个生产队,上千人。我家所在的这个第15生产队,22户人家,全部姓党。下决心走出党坡,到外面去工作和生活,是我在少年时期的一个志向,用现在流行的语言,其实也算是自己的一个梦想。

 

党坡既不是山地,也非绝对的平原,属于岗地,丘陵地,地质地貌上应属黄淮平原到大别山、伏牛山的过渡地带。这里土质不是很肥沃,那个年代以种植小麦、红薯、棉花、豆类为主,粮食单亩产量不是很高。1969年前后,10多岁的我正在村办中学里读初中,属于初中“老三届”。源潭街(当时公社所在地)有高中,全社会“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所有学校都“停课闹革命”,高校、高中停止招生,我们这些初中生也就无法正常升学。学生们除了参加学校例行政治性的活动外,回到村里、家里,参加农村生产队的劳动就越来越多了。

 

夏天割麦,冬天兴修水利;春天犁地、往地里送粪,秋天刨红薯、摘棉花、种麦子等等。一年到头老里少里起早贪黑下地干活,到了年终分配,生产队收获的粮食缴完公粮后所剩无几,尤其是小麦,除去来年的种子,能够作为口粮的微乎其微。没有小麦,就没有白面,没有白面,就吃不上白馍。

 

为解决乡亲们的口粮问题,生产队要种许多红薯,这东西产量高,一亩地能产千把斤,人吃、牲畜吃均可,依靠红薯方能填饱社员们的肚子。到了秋天,家家户户都要挖很深的红薯井,将红薯藏在窖里,依靠地温防止冻坏,保证一家人冬春不会缺粮断顿。还把“接子红薯”礤成红薯干,晒干后存放室内作为口粮充饥。

 

由于红薯是主食,家里一天三顿饭都离不开红薯:早饭是红薯稀饭、红薯面馍,中午蒸红薯、红薯面汤,晚餐,我们家乡土话叫“喝汤”,碗里是煮红薯干勾点红薯面,稀一点的算汤,稠一些就是饭。尽管母亲想方设法把红薯做出花样让我们吃,如炒红薯丝、红薯面掺和点盐外加一点葱花做成面片、蒸红薯面馍时尽可能再往里面掺和点高粱面等等,这样虽然花样出新,口感也好一些,终归改变不了这些食品仍然是红薯的本质。

 

红薯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吃多了容易产生胃酸,常常流口水,我后来在读高中时经常胃痛,检查发现是患上胃溃疡病,应该就是长期大量食用红薯的后果。不想再吃红薯,是我当时立志走出党坡的原因之一。

 

常言说,“农家活儿,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农活简单易学,但功夫在体力、耐力和吃苦精神。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实行生产队集体劳动、按劳计酬制度,计酬的计量单位是工分。谁家累积的工分多,谁家在年终分配时就会多得一些。

 

为了给家里多挣工分,我也主动为家里分忧,尽快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参加生产队的生产劳动。生产队规定成年劳动力干一天得10分,学生们劳动干一天给7分。多数农活儿我试着干,都能愉快地干好。唯独夏季割麦,令我十分恼火。割麦时右手持镰,左手拢麦,镰起麦倒,左手要即时将麦子抓住整齐的放好,以方便后面的人捆扎。期间需要左右手默契配合,否则,要么割掉的麦子洒落一地,要么你抓住的麦子还有一些没有割掉,需要回镰补割。

 

对于我来说,最难受的不是双手默契地配合,而是整个割麦过程一直要弯着腰。一般情况下,割麦时每人一次负责三茏,从地这头割到地那头。人家高手“刷刷刷”地割着走了,你如果割不快,落在后面,别人不说,自己脸上也挂不住。最难受的是你要一直弯着腰,机械性地重复着一个动作。我个头稍高,弯腰时比别人可能要弯的多一些,时间长了就很难受。割一会儿,就想直起腰舒服一会,这样就往往跟不上趟,时不时落在后边。

 

好在当队长的四伯老是照顾我,一遇到这种情况,就说:“万顺(我的乳名)),你去那边装车”!装车是站在牛车上,将捆好的麦子一捆一捆的摆好,一直摆到很高很高,再用绳索捆扎牢固,从地里拉回村里,卸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不想在农村割麦子,也是我下决心走出党坡的另一个原因。

 

老党家把繁衍后代之事看得很重。我还没有成年,父亲就开始为我的婚事操心。希望我早日成婚,早日得子。遗憾的是那时农村女孩出嫁流行要彩礼,谁家的姑娘出嫁男方出的彩礼多,就意味着谁家的姑娘有能耐,有本事,女方家里人就显得很风光。

 

当时流行的标配是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东西很紧缺,全部需要凭票购买。掌握这些紧缺物品者,是县一级的商贸物资供应机关,哪是我们这些普通百姓想要就能够要到的。我家父母是农民,亲戚也是清一色平民百姓,几乎不可能弄来这些东西。再说,我知道家里穷,即便有了购物票,也没有钱购买。

 

父母一年到头在农田里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他们再在我的婚事上作难,受这些熬煎。所以就下决心走出党坡,只要能到外地工作,娶个不要彩礼的老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整个初中、高中读书期间,有不少女同学很是漂亮,我也一定会看上一眼。不过,也就是一眼,不会再看第二眼。因为,在我的心中,此生我不计划在党坡生活,我要到外面去,寻求新的世界,新的生活。

 

1972年底源潭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农业劳动。想外出,走国家招工之路,没戏;参军,“林彪事件”后又暂停征兵,这条路也没戏。上大学,国家办的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实施推荐制,这条路距我十分遥远,似乎远在苍穹,肯定也没戏。

 

直到1974年底,机会终于来了,冬季征兵开始了。报名,体检,家访,一切顺利,当年12月26日,唐河县武装部给我下发了入伍通知书。28日开始在唐河县政府招待所集合,由部队接兵干部带领,组成新兵连,向着部队驻地河南安阳出发。

 

1992年在部队

部队驻地在安阳县水冶镇以西10多公里的太行山区。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步兵第486团七连一班。半年后被抽调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学习新闻报道工作,吃住和各项军事活动,与团里司政机关干部一道。参军离开党坡,并不能排除就不会再度回到党坡。

 

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服役期满,战士是要复原回乡的。如果在部队期间提升为干部,按照国家政策,就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了,就不用再回到党坡了。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提干。

 

党家后代一定继承了先祖“善学勤耕”的传统基因。我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老干事和军队新闻工作者们的指导下,很快在新闻报道这一行入门。自己采写的反映部队军事、政工、后勤训练的新闻稿件,陆续开始在武汉军区《战斗报》、《解放军报》见报,引起部队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在部队也引起巨大反响。

 

1976年入党,1977年11月被任命为八连三排长,1978年9月调回机关,任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负责全团新闻报道工作。1979年春季随部队赴广西参加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之后,11月调入162师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负责全师的新闻报道工作。1981年8月又被调入54军政治部宣传处任干事,依然是负责全军的新闻报道工作。1986年底调入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任干事,仍然负责河南省军区系统的新闻报道工作,直到1994年底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期间采写和组织了众多先进个人、先进经验的新闻稿件,为部队新闻宣传工作出了应有的力,流了应该流的汗,受到部队首长、新闻单位和战友们的好评及肯定。

 

走出党坡,其实一刻也没有忘记党坡。那里是我的家,是我此生不能忘怀的地方。我的军旅生涯20年,几乎全部是在河南,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豫北。我虽然在新乡部队驻地娶妻生子,最后把落脚点放在黄河以南的郑州,既不是豫北的安阳,也不是新乡,为什么?就是为了回唐河方便一些,距离党坡更近一点。

 

转业地方工作后,我仍然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分别担任河南省工商局报刊社记者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中国工商报》记者等职,期间多次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党坡。每次回去,见到乡亲,见到族人,都是问寒问暖,激情万千。

 

1981年春天父亲去世后,母亲跟随我到了军营。两个姐姐早已出嫁,弟弟在县里中学教书并成家,我家在党坡已无人居住。后来母亲去世,党坡给我的牵挂,渐渐地转移到坟地上,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回去上坟,跪拜祖先,凝望故土。

 

我虽然走出了党坡,但党坡的岗,党坡的河,党坡的地,党坡的人,党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终生难忘。有时候甚至突发奇想,可否在党坡的小河边上盖个房,弄个小院,院里栽几棵树,种点蔬菜,深情休闲的体会一下儿时的田园生活,直到永久的闭上双眼,深深埋入党坡的土地。 

 

党中选近照

作者简介:党中选,男,1955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河南省唐河县人。1974年底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排长、干事、文化工作站站长(副团、中校)等职。期间主要从事部队新闻报道工作,组织采写各类新闻稿件近千篇,所在单位和个人多次获奖和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受到武汉军区宣传部、《战斗报》社、济南军区政治、《前卫报》社、《解放军报》社的表彰奖励,在军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曾经两次立功,其中一次战功。转业地方工作后主办工商报纸刊物,受到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出版工作者”,连续两年被《中国工商报》评为“优秀记者”。近年编篡出版反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丛书《虎啸南陲》、《魂系南陲》、《魂牵梦萦钢七连》,受到参战老兵的喜爱和好评。现为处级退休干部,兼任中华党氏宗亲联谊会河南分会会长。电话:13703860886,18530990577;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路125号院2号楼。


 

推荐阅读

重磅消息!万元奖金等你拿——中宝纸业杯▪党氏家族梦征文大赛启动

征文大赛1|含着泪向前奔跑

征文大赛2|我们一起走来

征文大赛3|一个90后党家子弟的责任担当

 

让党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党氏!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angshijiazubao),中华党氏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华党姓文化历史的挖掘与传承。关注党氏家族报微信公众号,党氏各种活动信息早知道。投稿请发至《党氏家族报》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如果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下面二维码图片识别关注!